循環經濟夯 台專家:產業再造是精髓
【大紀元2017年05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台積電1滴水用3.5次,中鋼最多用5次;剩食銀行分享食物給弱勢者,或NG農產品、NG食品便宜賣,都屬循環經濟的一部分。總統蔡英文去年就職演說提到循環經濟,政府能做到循環經濟嗎?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李翰林指出,國發會提出的計畫,是要建造新的循環工業區,談的都很表面,跟國外差很多,並沒抓到循環經濟中心,而工業循環真正精髓是產業再造。
循環經濟分成工業與生物(農業)循環。李翰林表示,國外循環工業區是在工業區中,廠商的副產品或廢棄物可互相利用,做到零汙染、零廢棄。「我的廢料變成你的原料」,廠商的廢棄物是別家廠商的原料,廠商生產氨氣有剩,賣給別家當能源。工業區像個生態系統,由工業群互相合作,共同達成循環目標。
李翰林認為,循環工業區就像拼拼圖,可從既有工業區開始一塊一塊做。例如工業區原有3家廠商,產生了汙染與廢棄物,找一家廠商進到工業區把廢棄物消耗掉,就像拼圖拼上了新的一塊。如果新廠商又產生廢棄物,再找一家廠商進來繼續拼拼圖,類似自然界的生態系。
李翰林說,歐洲非常注重循環經濟,內涵非常廣泛,甚至包括社會怎樣轉換為循環型社會。循環經濟是整個系統再造,商業關係、產業關係,以及怎麼看待「是資源還是廢棄物」,這些新定義都是現今的法律沒辦法承接的,日本或歐洲已重新設計這些物品在法律中的規範。
以公共工程為例,台灣不鼓勵使用廢料或回收材料,因為怕出事就盡量採用天然沙石,不用回收爐渣;過去都把爐渣當廢棄物看待,爐渣的品質很不穩定,如果當作產品,品管就會要求一致。以循環經濟而言,從《廢棄物清理法》到資源循環再利用,都必須重新檢視,怎麼讓新產品有市場、出路,品質一定要達到一定水準,才可稱為產品,另外,製程中也必須減輕、甚至不能有汙染。
循環經濟除了工業區需要再造,法規也必須檢視、修正,李翰林表示,國發會計畫中只有大林蒲遷村、打造綠色循環園區,很多循環經濟該有的做法都沒提到;如果都像國發會簡單弄個園區,把循環經濟當成口號,就會像永續發展一樣用爛、叫爛。
改變生產體系 廢棄物回收升級
現行很多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都只鼓勵消費,並未考慮產品會變成廢棄物,或生產過程中產生副產品、汙染等,如手機廠商為了擴大生產、賺取利潤,就鼓勵消費者短時間一直更換新手機;而辦公室影印機,因為採取租賃做法,影印機廠商反而希望生產更耐用的影印機,讓維修人員盡量少去維修,或很簡單就可維修。
「循環經濟是整個經濟體系必須重新設計」,李翰林指出,重新建構消費體系與工業生產體系,產品設計思維也完全不一樣,讓產品的壽命可以更長,包括強化維修、生產者延伸責任等,在產品不同生命階段都可做改善,甚至到改變經濟交易關係或所有權制度。
有些案例是所有權並未轉移給消費者,而是採取出租做法,如YouBike或辦公室影印機,透過設計及流程的再造,讓生產過程中很多副產品、資源或廢棄物回到循環中,重複利用。不過,目前資源回收,回收物品只做更低階的產品,而循環經濟則強調升級回收,回收後的再製品,至少要維持原來用途,或做附加價值更高的用途。
李翰林表示,關於農業循環是指生物圈的循環,盡量讓農業副產品或廢棄物回到自然循環。農業廢棄物不是燒掉、製造空汙,而是變成能源(生質能、沼氣發電)或做成有機肥料回到大地、滋養大地;另外,不能自然循環的塑膠製品等物品,也必須回到工業中重新使用。
李翰林說,如果能達到完全循環包括零廢棄、零汙染、零事故,就是循環經濟,人類不必一直開發新資源,就不會產生這麼多廢棄物。零廢棄是指完全沒有廢棄物,排出去的水、空氣是乾淨的,當中所有物質(含副產品)都可收回再利用;零事故是指流程設計不會發生工安事故或意外,危害周圍環境,一旦發生事故就破壞原則,因此,工安要求也在循環經濟中。
腦袋轉一下 以租借代替購買
循環經濟需檢討所有權制度,鼓勵建立租借習慣。李翰林表示,租借行為會促使製造商製造出更耐用、可回收的產品;同時要求製造商負起回收責任,如果責任在製造商,那麼產品設計、後續維修都會改變,而消費者也必須改變擁有物品的心態,把購買改成租借。荷蘭已經有牛仔褲廠商、工具銀行、服飾銀行,甚至建築物都採用租借概念。
荷蘭Park 2020辦公園區,是第一個將「搖籃到搖籃」(C2C)經濟循環理念應用在產業園區的案例。李翰林指出,Park 2020所有權在大樓管理者手上,出租辦公室、出租家具,包括水電在內,有點像台灣工業區只租不售,或政府地上權模式,廠商沒有土地權;荷蘭還有一家牛仔褲公司出租牛仔褲,一年後換新的牛仔褲,太舊的牛仔褲則回收,從新抽絲、紡紗、織布,做成新牛仔褲。
李翰林表示,荷蘭與歐洲一些國家認為建築物其實是建材銀行(建材供應商保留建材所有權),實施建材回收,用材料組合方式蓋建築物,等到改建時,建材可分開重複利用,有點像用積木蓋房子,每個積木都可重複利用。台灣對建材的使用都沒想過後續處置,所以有很嚴重的建築廢棄物問題。
至於台灣實施經濟循環是否很困難?李翰林說,在歐洲也不容易做到,幾年前閱讀《從搖籃到搖籃》一書時,覺得好理想化,怎麼可能做得到,但現在西方已經有很多案例。10年前,大家認為YouBike在台灣怎麼可能做的起來,現在不但成功,且營運越來越大。歐洲連汽車都開始共享,很多地方有U-car可以租借,高雄市最近好像要開始試辦,如果有U-car也不用買車了,「腦袋裡的想法要轉一下」。
李翰林表示,循環經濟中,物品使用生命週期不是從搖籃到墳墓,而是從搖籃回到搖籃繼續使用;台灣很多案例做到經濟循環的一部分,但如果要完全做到循環經濟,挑戰很大且需很多環境配合,例如台積電回收廢水,廢水先分流,蒐集其中重金屬銅變成銅棒出售,或廢硫酸純化以後,重新回到製程再利用。
Uber在台4年,違法自由派車、與小黃爭利且不繳稅,今年初交通部重罰11億後Uber宣布停業。李翰林認為,循環經濟是要補充現有體系的不足,Uber如果要做循環經濟就應該幫助偏鄉。都市已經有非常多交通方便的地方,Uber若專門到偏鄉提供服務,他願意支持。但Uber只提供都市服務,減少成本、強化競爭,找沒有資格的駕駛,反而讓有資格的駕駛閒置,那不叫循環。如果Uber都去偏鄉共享,提出偏鄉共乘改善方案、改善偏鄉公共交通,補全了現在交通缺乏的一塊,大家不會有這麼多意見。Uber用低成本在都市地區做不公平競爭,才會引發很大爭議。◇
責任編輯: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