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5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台灣取用伏流水,最早可追溯至1923年,主要以明挖方式於河床下構築集水廊道,如林邊溪二峰圳、南和圳等。由於成效顯著,水利署已納入前瞻計畫水環境建設。水利署15日表示,為避免「有水取不到、下雨卻停水」困擾,以及因應豐水期河川輸砂量大、高濁度情況,目前將伏流水定位為豐水期備援供水主力,除推動伏流水利用並規劃建置戰備水井,預計未來每日取用伏流水總量約達20萬噸。
水利署指出,伏流水是在河床下淺層流動的水,特性跟地下水不同,主要存在於河床面以下的透水層(約河床面下0~30公尺),與地面水連動密切,因為經過砂礫石層過濾,水質較為潔淨。
水利署表示,未來前瞻計畫中,希望能增加20萬噸伏流水利用,包括台東利嘉溪、高雄高屏溪、濁水溪、後龍溪等尚在評估中。目前比較確定是台東利嘉溪、高雄高屏溪,濁水溪則等台水公司評估報告出來再定奪。
水利署指出,豐水期在原水高濁度期間,通常都是颱風豪雨期間,水量很大,那時就沒有水權的問題。◇
責任編輯: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