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走訪傳藝園區 一窺台灣早期寄藥包與挽臉文化

寄藥包文化。(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人氣: 218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7年05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謝月琴台灣宜蘭報導)現代人生活便利,透過網路就能購物或跟醫院掛號,但在八十年前的台灣,鄉村民眾多半只能仰賴「寄藥包」,而且這種到府補充藥品的服務,下一趟再來有時候得再等上三個月。傳藝文化園區文昌街新設立的傳藝診療所,藉由展示與體驗,陪著遊客穿越時光隧道,一窺台灣早期寄藥包的生活習慣與老阿嬤的挽臉手藝,也重現國人早期對健康與美的重視,以及從藥品美妝品串起的人情味。

什麼是寄藥包?

「寄藥包」大約從1930年代由日本的「家庭配置」傳入台灣,台灣人稱為「寄藥包」也稱「行動藥房」,由製藥廠商將一般家庭常用藥品放入大藥袋內,家庭若有需要可以透過專門業務員將大藥袋寄放在家中,並依據已經開封使用的小藥包來結算款項,每隔一至三個月到府結帳一次,再將已經過期的商品更換並補入新品。在交通不便、生活艱困、醫療貧瘠的年代,「寄藥包」某種程度來說確實解決不少民眾日常健康照顧問題。先收藥後付款,消費者在付上次使用藥品費用時可以指定訂購新藥。日商銷售這種家庭配置藥品俗稱「便藥」後來稱作「家庭常備藥品」。販賣藥品的業務推銷員被稱為「配置員」、「送藥生」、「寄藥仔」。寄藥包仔的業務工作範圍很廣,有時三個月才來一次。

寄藥包的圖解趣味

寄藥包裡放著各種圖解說明的藥品,例如畫著一位孩童上茅廁,表示專治下痢腹痛;若是手摸頭就是用來治發燒頭痛;扶著腫脹的臉龐則是牙痛時使用。最有趣的是氣喘用藥,畫著蝦、龜、掃把這三個圖像,代表著台語發音的蝦龜嗽(氣喘),著實有趣。這些早期的「寄藥包」吸引不少民眾收藏,他們收藏的不只是藥包上那一個個俗又有力的藥名與圖案,還有難忘的童年回憶。

阿嬤美麗的秘密
。(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挽臉 – 阿嬤時代的美顏技

挽臉是早期台灣婆婆媽媽們便宜又好用的傳統美容技藝,街頭巷尾常看得到,靠二條交纏的細純棉線,一端咬在口中同時用雙手拉住,在滿臉抹著白白椪粉的客人臉上反覆拉扯揮彈,藉由摩擦拔除臉上細微汗毛及老廢角質,使皮膚光澤細緻。

挽臉文化。(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挽臉文化。(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責任編輯:鄭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