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5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潔雲編譯報導)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AN)發布的新指南建議,對心跳停止者進行心臟復甦搶救後,應在24小時內將其體溫維持在32至34攝氏度(90至93華氏度),以保護大腦功能、避免腦損傷。
據路透社報導,該指南執筆者之一、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梅奧診所的神經病學家拉賓斯坦(Alejandro Rabinstein)博士說,心臟復甦後如何保護腦功能,多年來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門話題。
拉賓斯坦和同行們在《神經病學》(Neurology)期刊上寫道,在院外發生心跳停止、經搶救送院治療的患者中,只有約6%至10%能健康回家。如果心臟重新起跳,能否避免腦損傷,是決定最終結果的關鍵因素之一。
心跳停止後,如果心臟重新起跳,能否避免腦損傷,是決定最終結果的關鍵因素之一。
——拉賓斯坦(Alejandro Rabinstein)博士
心跳停止(又稱心臟驟停),是指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其結果,富氧血液不再流向大腦,腦組織開始死亡。心臟有可能恢復跳動,但大腦卻可能受到嚴重損傷。
「改善神經健康,真的會讓整體結果變好。」拉賓斯坦說,「這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我們希望能讓廣大民眾意識到。」
研究者們系統檢視了1966年至2016年8月間有關心跳停止後降低體溫的報告。基於兩項研究的結果,他們建議,心跳停止昏迷、用除顫器做了心臟復甦的患者,應在24小時內保持32〜34攝氏度的「治療性低溫」。
此外,將體溫降至36攝氏度(約97華氏度),維持24小時後升至37攝氏度(98.6華氏度),之後維持在37.5攝氏度(99.5華氏度),效果也一樣好。降低體溫的方法包括使用冰冷的靜脈注射液、穿特製的背心等服裝。
至於為什麼保持低溫對大腦有好處,研究者說,這既可能是降溫本身的功效,也可能是因為避免了發燒──心跳停止後人會發燒,很容易損傷大腦。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女性心血管疾病中心主任萊斯利‧卓(Leslie Cho)博士對這份新指南表示贊同,她認為,「治療性低溫」應成為心跳停止昏迷患者的護理標準。#
責任編輯:蘇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