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健康資訊

心理健康系列五: 飲食失調癥嚴重危害青少年身心

【大紀元2017年04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盧曉雨悉尼報導)飲食失調癥是一種嚴重、可能危及生命的心理健康疾病,會造成身體及情緒上的重大負面作用。患者可降低心智功能及情緒上的改變,甚至他們不再參與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動。

澳洲15-24歲的年輕女性,飲食失調中的暴食癥和厭食癥分別列為疾病負擔和導致傷害成因的第八和第十位。在14-24歲的澳洲女性中,因飲食失調須入院治療其心理健康及飲食行為的比例佔14%,僅次於因憂鬱癥住院比例的19%。

飲食失調患者通常伴隨其它的心理健康疾病,據估計該患者符合至少一項其它心理健康疾病診斷比例高達56%-95%,這些共癥包括焦慮癥、憂鬱癥及藥物濫用等。

飲食失調包括四種類型:

  • 厭食癥

(Anorexia Nervosa)

  • 暴食癥

(Bulimia Nervosa)

  • 狂食癥

(Binge Eating Disorder)

  • 其它飲食失調

本報記者採訪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機構(Headspace, Chatswood)兼皇家北岸醫院(Royal North Shore Hospital)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臨床顧問(Clinical Nurse Consultant Young Health)凱特‧托麗(Kate Tolley)就飲食失調癥(Eating Disorders)的治療、防治措施及對患者的危害,在對家長如何應對這些議題上,回答了一系列的問題。

青少年是否患有飲食失調

如果家中有青少年有厭食癥的健康問題,或不斷地節食可能在早期的厭食癥階段,家長如何幫助他們。

凱特告訴家長,如果感到懷疑您的孩子在飲食方面或身形外表有過度控制,第一步最好就是徵詢健康專家的建議。凱特解釋:「厭食癥是很複雜的—牽涉到身體和精神健康方面的疾病,由專家來評估您的孩子是特別重要的,可確保您的孩子獲得正確的治療。」

她進一步解釋:「早期的治療是至關重要的,它也是獲得長期治療成功的指標特別是青少年正在關鍵的發育期。家長可先從家庭醫生、社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機構(Headspace)或蝴蝶基金會(Butterfly Foundation)獲取更多相關資訊及建議。

及早就醫 為治療成功的契機

凱特表示,「包括所有文化種族,很多時候厭食癥都未被診斷出來,主要是因為不清楚厭食癥對人體和精神造成重大的影響」,因此該癥並未受到家長及患者重視和尋求援助。她強調,「很重要的是,我們千萬不要把這個問題不當一回事,反之,我們要能認識到當青少年孩子需要更多的幫助時,能及時伸出援手。」

凱特還提到:「飲食失調癥另外一層及早就醫的最大阻礙,也是與其它所有精神健康疾病共同的擔憂,就是歧視(stigma)一這也意味著不到青少年孩子情況嚴重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協助或治療他們(因於延遲就醫),這也會讓病情很棘手並且需要更長的療程。我們很期望他們越早尋求幫助越好,並在治療中感到自在,這樣一來可以防止長期對健康造成的傷害,進而降低厭食癥可能在社交、教育及家庭方面造成的不利影響。」

如果您的孩子長期處於飲食失調未得到醫治,是不會自動痊癒的。凱特提醒家長,「不太可能青少年自己會慢慢地脫離飲食失調癥,然而它卻是影響身心方面嚴重的疾病,一定需要救治的。如果不進行治療,飲食失調會導致患者失去生命—可能有自身身體健康的狀況或造成自殺的後果」;「它會影響到全身上下的每個系統,對骨質密度、生育能力和心理健康方面會造成長期的負面作用」。

全方面的治療團隊

飲食失調的治療方法及治療團隊如下:

  • 治療方式取決於患者屬於哪一型和第幾階段的飲食失調,一般包括身體和精神健康方面的諮詢。
  • 有些青少年需要住院一段時間直到他們身體狀況穩定,並在營養和身體狀況方面做進一步的觀察及治療。需健康專家如小兒科醫師、營養師、康復師(復健師)、職能治療師及其他醫療團隊的共同診治。
  • 所有有厭食癥的青少年都需要進行心理健康諮詢及身體的診療—如果身體狀況不穩定,可能需要住院治療,如在社區健康機構診療,由心理醫生或心理學家診治。
  • 對患飲食失調的青少年來說,一個好的家庭醫師是治療團隊的關鍵人物,他會協調患者在社區或(如需)住院的全方面治療。在社區內的治療團隊組成包括家庭醫生、護士、營養師、心理學家和/或心理醫師。
  • 治療的療程有時候會很長,但還是要再次強調,早期治療是讓患者達到最好治療成效的契機。
  • 研究顯示,以家庭為基礎的治療方案是青少年厭食癥最佳療法。

飲食失調的風險及預防對策

在家中過分注重外表形象、貶低自我價值或自我要求過高的青少年,這些都是可能生成飲食失調的危險因子,父母應學會正確引導孩子。

長期與青少年相處的凱特分享,很重要的是,我們開始改變我們對外表和身體方面的用詞。與孩子溝通,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體態美,一味地追求瘦身,導致面黃肌瘦,反倒讓人看起來沒有精神、無法展現美麗。青少年可能會很主觀地認為某種身形是理想的,過分重視體型並類比為自我價值(即擁有心目中的完美體態就是實現自我價值)。還有諸多飲食失調的風險是結合著遺傳、心理因素、社會文化衝擊等方面結合所導致。

全國飲食障礙癥協會(National Eating Disorder Collaboration)發表的報告有關下列幾項保護因素,家長可從這些方面注重孩子健康的身心,防範於未然。

  • 個人保護因素:提高自我價值、自信心的建立及正面的身體形象。
  • 家庭保護因素:滿足於家庭的幸福感及健康的飲食行為。

最後,凱特呼籲,飲食失調為嚴重的病癥但可被治癒;我們鼓勵每個父母都能了解它的癥狀,一經發現及早治療!

飲食失調預警癥狀

身體方面徵兆

  • 體重快速下降或頻繁改變;
  • 女性月經失調及性慾減少;
  • 時常感到疲倦及睡眠品質不 佳;
  • 疲憊和體力下降;
  • 因嘔吐引起的傷害,例如臉頰或下巴浮腫、傷害牙齒及口臭;
  • 總是感到寒冷、甚至在溫暖的天氣。

精神方面徵兆

心理上的預警有時很難察覺。通常透過患者行為改變或與其溝通/談話中容易發現飲食失調的線索。

  • 整個心思都在飲食、食物、體型和體重上;
  • 到用餐時就感到焦慮和易怒;
  • 感到無法控制飲食;
  • 黑和白的思維模式(把食物刻板地分成衹有好和壞);
  • 扭曲身體的體態(例如一直認為自己過胖)的認識;
  • 用食物來安慰自己,例如用吃東西來舒緩無聊、焦慮或抑鬱的情緒;
  • 用食物來自我懲罰,例如在憂鬱、壓力大或情緒起伏時拒絕吃東西。

行為方面的徵兆

  • 節食(不吃東西、計算熱量、避免吃某種食物,例如脂肪及澱粉類);
  • 一個人進食並且避免與他人一起進食;
  • 有暴飲暴食的傾向(例如清空或囤積食物);
  • 在用餐期間(或之後)頻繁進出洗手間;
  • 嘔吐或使用緩瀉劑、減肥輔助用品、抑制食慾藥物及利尿劑;
  • 改變衣著穿扮(穿寬大衣物);
  • 強制或過度運動(如果因任何情況無法運動或顯示焦慮);
  • 改變對食物的喜好,不喜歡以前愛吃的食物、突然間只吃健康食物(低熱量),或用液體來代替食物;
  • 對食物的準備及進餐有一定的方式(進食特別慢、把食物切得很小、堅持每天在同一時間準時進餐);
  • 對身形、體重和飲食習慣的評語極度敏感;
  • 有神祕的舉動(例如聲稱吃過東西卻未進食,把不吃的食物藏在房間裡)。

(資料來源: 以上三個表格內容由飲食失調全國協會網站來源)

飲食失調協助專線及相關網址:

協助專線:1300 550 236

青少年的資料網站://eatingdisordersinfo.org.au/;

全國協會網站://www.nedc.com.au/recognise-the-warning-signs;

蝴蝶基金會://thebutterflyfoundation.org.au/;

青少年心理健康機構專線 (Headspace):13 11 14;

或網址//www.headspace.org.au/。

責任編輯:簡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