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醇:岳飛〈五嶽祠盟記〉賞析
【原文】岳飛〈五嶽祠盟記〉
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余發憤河朔,起自相台,總髮從軍。歷二百餘戰。雖未能遠入荒夷,洗蕩巢穴,亦且快國仇之萬一。今又提旅孤軍,振起宜興,建康之城,一鼓敗虜。恨未能使匹馬不回耳!
故且養兵休卒,蓄銳待敵。嗣當激勵士卒.功期再戰,北逾沙漠,喋血虜廷,盡屠夷種。迎二聖歸京闕,取故地上版圖,朝廷無虞,主上奠枕,余之願也。
河朔岳飛題
【賞析】
這是作者(岳飛將軍)轉戰途中,題寫在宜興五嶽祠牆壁上的誓詞。建炎四年(1130),金兵再次進攻常州(今江蘇常州市)。岳飛率部迎敵,六戰六捷。金兵統帥兀朮,逃回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岳飛在牛頭山設埋伏,出奇兵大破金軍。兀朮逃竄淮西,岳飛乘勝收復了建康城。
此文披肝瀝膽,豪邁雄健,充滿強烈的感召力量。
「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余發憤河朔,起自相台……」,文章在對從軍以來的戰鬥經歷的回憶中落筆,氣勢極壯。「中原板蕩,夷狄交侵」寫出當年中原地區異族侵擾,社會動亂的局面。〈板〉、〈蕩〉是《詩經•大雅》中的兩篇,是反映周代動亂的,後世就用「板蕩」二字,形容社會的動亂。作者正是激於民族義憤,投身抗金救國的事業。「發憤河朔,起自相台」兩句互文見義,說自己從河朔相州的家鄉奮起參軍。河朔:指黃河以北的地區。相州:亦稱作相台,是因為後漢時曹操在此地建築了銅雀台的緣故。古代男子年至二十要束髮加冠,表示成年。岳飛從軍在宣和四年(1122年),剛好是加冠的年紀。他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已經身歷二百多次戰鬥。雖未能盡如人願.也可以稍慰我心了。筆觸所至,洋溢著一個愛國將士的自豪之情。
接下來,以「今又」二字提起,轉進一層,四個短句簡括地寫出收復建康一戰。「一旅孤軍」:言軍隊數量很少。《宋史.岳飛傳》謂「(建炎)四年,兀朮攻常州,宜興令迎飛移屯焉。」可見這次戰鬥是從宜興起兵的,所以這裡說「振起宜興」。在上面一段中,一面回顧戰績,寫「發憤河朔」,寫「振起宜興」;一面又時時以尚未實現的遠大目標自勉,恨「未能遠入荒夷,洗蕩巢穴」,「恨未能使匹馬不回。」這樣就表達出奮勇進擊的強烈願望,在寫作上也是在為下文正面立誓層層蓄勢,使之顯得更其有力,增強了修辭效果。
「故且」一轉,立下誓言:首先「養兵休卒,蓄銳待敵」;隨即「喋血虜廷,盡屠夷種」;最終實現「迎二聖歸京闕,取故地上版圖」的抱負。本文處處表現了高昂的愛國熱情,表現了消滅敵人、恢復中原的決心和信心,讀來令人鼓舞。
這篇文章,以氣勢見長。全文一氣貫注,奔瀉而下。作者選擇了許多有氣魄的語詞,又用以四字句為主的整齊句式。比如:「遠入荒夷,洗蕩巢穴」,「建康之城,一鼓敗虜」,「喋血虜廷,盡屠夷種」等等。字字有力,句句鏗鏘,對表現作者的性格和襟懷起了很好的作用。世間廣泛流傳的〈滿江紅〉詞(「怒髮衝冠」)也抒發了與本篇相同的情懷。本文也從這一方面,再現了岳飛偉大的愛國精神!@*#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