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4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怡欣台灣高雄報導)臺灣豫劇團立基高雄左營耕耘逾一甲子,融入台灣在地人文風情及藝術涵養,形成獨特的台灣風格豫劇,在南部扎穩根基,借用臺灣豫劇團資深編纂林娟妃的話說,就是「要能出去跟人家一較高下」。為了讓臺灣豫劇團再邁下一個60年,劇團不斷在專業技術,結合現代劇場菁英並廣於跨界合作、著重人才培育、教育推廣以及行銷營運,足跡履及海內外,創造團隊利基。接手劇團3年半,臺灣豫劇團團長彭宏志說,「來到台灣就是家,希望豫劇團能再有一個60年。」
豫劇團與左營海軍眷村、蓮池潭、左營舊城,形成帶狀文化歷史場域,預計在2018年底,左營海軍中山堂將改建為「高雄傳藝中心」,周遭舊營舍設置「傳統戲劇育成中心」、「商業大樓」,由豫劇團負責營運。為了龐大自籌款重擔,以及開拓館舍營運後續利基,彭宏志經常往返各縣市拜會相關單位,為劇團爭取合作與曝光機會。
面對即將到來的經營轉型,彭宏志坦言,「壓力超乎想像」。因公務員屆齡退休制度,彭宏志思考如何努力達成政府賦予任務,為劇團未來鋪軌,「如果2、3年內,不玩出個東西,讓外面的人去肯定的話,團就會有危機。」出身軍旅的臺灣豫劇團有著堅毅的軍魂,不怕苦、不怕難,帶著傳統文化使命不斷向前。
承傳文化 劇團面向年輕族群
可惜傳統式微,戲曲被新新人類視為老古董、舊玩藝兒。林娟妃表示,「看傳統戲的人越來越少,未來如果沒有年輕人想承接,恐面臨斷層危機。」
「傳統戲曲需要更多觀眾支持」,此時,正是劇團開展多元經營的關鍵期,未來三大館舍就位,培養劇場人才,成為南部傳藝平台功能,結合高雄市政府發展文創觀光,一同帶動南部傳統藝術發展與左營觀光效益。為了讓年輕人更親近豫劇,團隊經常辦理文化營、校園座談等活動;劇團積極排新劇目,新編兒童豫劇《豬八戒大鬧盤絲洞》、少年豫劇《快打三國》、改編莎士比亞名劇的《豫莎劇》系列,以及台灣地方為文本的創作,如《曹公外傳》。
走過一甲子歲月,豫劇在台灣的深耕奮鬥有了安身立命基地,放眼未來,臺灣豫劇團在南台灣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在專業表演之外,兼容與地方藝文產業同榮共生,擴展社群民眾與傳統藝術的融合互動,成為南部戲劇文化資源的共享平台。◇
責任編輯:杜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