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
每次點開你發來的E-mail,心情總是輕鬆不起來。是現代社會太污濁?還是我們總陷在一種模糊又固定的思維?如果,擺開現代人看世事的思維,E-mail上大家熱烈傳送的內容將不再是對生活苦中作樂式的調侃和挖苦,或對「愛」與「情」的追逐與失落的循環。
我在想,為甚麼那些「真實人生的寫照」令自己無法放鬆?譬如:「男人掏錢是情人關係;女人掏錢是夫妻關係;男女搶著掏錢是朋友關係。」或「每個女人都有兩個版本:精裝本和平裝本。精裝本是給別人看的,平裝本是給家人和丈夫看的。婚姻中的丈夫只看到妻子的平裝本和別的女人的精裝本。這就是婚外戀的動機。」
當,看到你特別標註的「這句還真對呢!」我的心更輕鬆不起來了。因為,當下我們都陷在那個「道理」之中,認同了它。為甚麼現代人必須接受這樣的想法,而不是「夫妻之間有『恩』的關係」,或我跟他或許還有「未解之因緣關係必須面對處理」等等不同的思維。
還有,那些傳播似是而非的價值觀的mail內容也令我著急,似乎大家在點閱這些文章並認同的同時,某些似是而非的觀念也被吸收,而強化了社會的價值認同。譬如:「我們要知命、造命、受命、惜命、救命,以積極的態度把握生命。所以,我們不能認命。」這樣積極的人生觀,似乎激勵人心,但從另一面解析,恐怕也是煩惱的源頭,「不認命」的人越積極「造命」越陷入「愁城」而不能自拔。如果相信命受「業力」與「因緣」的安排,願意吃苦與承受不公的對待來還業、消業,而不用心於得失,放下積極改變或掌握命運的企圖心,順其因緣的安排,不需繞彎路自然能達到所謂「樂天知命」的境地!
目前,台灣的宗教雖然百家爭鳴,自由而開放,但信徒對教理的認識卻常是模糊與混淆。他們可能認為,只要是對人們有益的教理,一概可以吸收,卻忽略了其中真正的含意。譬如,原始佛教要求修煉者應該放下一切感情,包括父母之情。而現在的佛教卻已帶進儒家的思想,認為那些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的孔孟學說對信徒的生活有正面作用。
但是,真正「佛法」闡述的「修煉之理」是放下一切執著,包括對親情的不捨,才可修得正果。或許眾信徒對「修得正果」沒有心理準備,多數人只想解脫煩惱,並不想真正地修煉,因此偷換了教意,取各家之所長只想讓自己「好過」。因此,儒家的、道家的道理都跑到佛家了。
「我很善良,為甚麼還有種種痛苦、煩惱?」這則mail中說:「我原來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很善良的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惡人!因為我內心有種種惡,所以我才有種種苦。」
「因為我內心有種種惡,所以我才有種種苦。」這說明了人有各種貪、嗔、痴的慾念,當作者發現自己的煩惱緣自個人的心念時,他僅僅只是發現存在的那些不好的惡念、執著。但是他的煩惱並不會因為發現而止息。
所以即使「積極、不認命」的觀念在常人中具有勵志效果,但同時,其背後的因果因素卻被模糊了,而「因果報應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真理,是千真萬確的,不會有絲毫差錯的!」mail中那位德行極其高尚的師父這麼說。
因此,要能看透「常人」的苦惱之源,必須跳出「常人之理」並且認清真正的「佛法」,否則,我們也只能繼續撿拾片段的、似是而非的價值觀念,安慰片刻的苦惱與失落,並繼續輪迴下去。
老么
◇
──轉載自看雜誌
責任編輯:方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