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裡的清明節是中國文化中四大傳統民俗節日之一。「清明」先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後來演變成民俗節日。怎麼有時清明節是在陽曆4月5日,有時又在4月4日,也有時是在4月6日過清明節,這是怎麼定的呢?
清明節氣決定清明節
實際上,清明節在哪一天是由「清明」節氣決定的,「清明」有可能落在每年4月4日或5日或6日其中的一天。這是天與地應合的結果,而不是由人決定變動的結果。一年有二十四節氣,一個節氣大約跨越15天,從一個節氣進入下一個節氣的時間點,即交節氣點,是從地球繞太陽運轉的回歸年日數與天體運行來決定的。從中國古代的天文觀察來看是非常科學的,這就是天與地應合的結果,而且觀察的天體運行超過了太陽系的範圍。
天地運行與節氣應合
具體來說,當從地球上觀察太陽到達黃經15°時就是清明節氣的開始。傳統中國《曆書》則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所謂的「斗」在中國的天文學中是指「北斗星」,對應於西方天文學中的「大熊星座」。當從地球上觀察天體的運行,「斗」柄的方位指向「乙」方位時就是進入清明節氣了。西漢的著作《淮南子.天文訓》說:「指乙,則清明風至」。
北斗星由七顆星構成一個「斗」或稱「勺」,這北斗七星的星名順序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瑤光。北斗七星之名最早見於漢代緯書《春秋運斗樞》,後三顆稱「標」或「斗杓」。戰國時代古籍《鶡冠子》〈環流篇〉記載:「斗杓東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
中國天文學計時日法超優異
中國古代正式的方位記法是採用詳細的廿四方位。使用八干、四維、十二支做為方位代號,由正東偏北15度開始,順時針廿四方位序如下: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戍乾亥壬子癸丑艮寅。斗杓指向這天上的廿四方位剛好對應廿四節氣。每個方位的跨度15度,剛好涵蓋一個節氣,每年中沒有需要去計算時分秒的差異問題,可見中國古代星象天文學的優異。斗杓東指是在卯位,時節氣在「春分」,這時太陽運行到黃經零度。斗指到下一個方位「乙」時,就是清明節氣到臨。
陽曆年和回歸年的差異
那麼,為何現代過清明的時日不一定是同一天呢?雖然人們習慣說「一年有365天」,這是「陽曆年」的計日法,但是地球繞行太陽一圈的「回歸年」,也就是太陽在黃經上運行一圈,並不是剛剛好365天的整數,而是近於365.2422天,每年多出了0.2422天,也就是約多出5小時又49分,所以,同一節氣交節的日時,每年會往後推移約5小時又49分。
一年年積累下來,約四、五年就可能形成晚一日交節的差異。經由陽曆年每四年一「閏」的調整,即每過三個「平年」就過一「閏年」(加上「2月29日」),「閏年」之後的節氣交節時間就比前一年提早了約18小時又11分(24小時減5小時49分),那麼這樣一來,節日就可能提前一天了。
但是「清明節」日期的變動好像又不是那麼單純的每隔四、五年一變,又是為什麼呢?還是因為回歸年和陽曆年的長度差異造成的。簡單的說,每四個陽曆年一閏總和的天數(3×365+366=1461)又比四個回歸年(365.2422×4= 1460.9688)多出了45分鐘,所以清明的時刻除了以四年為週期的閏年變動之外,還含有逐漸提前的變動。而四年一閏所產生的時數差距,又以西元年的年份是100的倍數但不是400的倍數者不置閏年加以調整。
西元 1912-2099年 清明節在哪一天
如上所述,清明節在哪一天過就會有差異。基本上,在不同年中,同一節氣的交節點日期前後相差不過三天,例如清明節會落在4月4日到6日之間。2017年的清明節是依照「清明」這個節氣的交節時點為準,是在4月4日14點17分。
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從西元 1912(民國元年)到2099年,清明節的日期變化如下:
西元 1912-1943年:連續三年在4月5日(逢閏年與閏年後二年)、一年在4月6日;
西元 1944-1975年:都在4月5日;
西元 1976-2007年:連續三年在4月5日、一年在4月4日(逢閏年);
西元 2008-2039年:連續二年在4月4日(逢閏年與閏年後一年)、二年在4月5日;
西元 2040-2071年:連續三年在4月4日(逢閏年與閏年後二年)、一年在4月5日;
西元 2072-2099年:都在4月4日。
@*#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