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控制流感等疫情 同情心比防護重要

在控制疫情方面,染病個體的同情關切,可能比易感個體的自我防護更為重要。(shutterstock)
人氣: 142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7年04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潔雲編譯報導)在流感或其它疫情爆發時,個人行為可影響到病況,不過可能並不是您猜測的那樣:研究顯示,在預防與遏制傳染病方面,同情關切比規避風險更有效。

佐治亞理工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傑伊洪艾克欣(Ceyhun Eksin)坦承,這一發現違反直覺。他與合作者運用網絡化的博弈理論,將健康但易受傳染者的切身利益與已受感染者的利益掛鉤,觀察參與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他們發現,試圖保護自己的健康人並不能阻止疾病蔓延,但如果生病者積極採取預防措施以免感染他人,則可以遏止疾病傳播。

其中的關鍵因素,在於受感染者的同情關切帶給他人的福祉。

「我們想從個體的角度來了解疾病的變化。」艾克欣介紹說,「特別是,我們想知道個人行為在疾病傳播中發揮什麼作用,以及發生疫情時,個人行為長遠來看會如何影響對疫情的預測和實際走勢。」

「在消除疾病方面,受傳染個體的關切可能比『易感』個體的防護更為重要。」

——傑伊洪艾克欣(Ceyhun Eksin)

針對季節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的公共保健計劃在最初階段往往側重於免疫,以便將個體從「易感」人群中剔除出去;一旦疾病爆發,其重點則轉向鼓勵易感人群採取預防措施,如洗手和避免接觸染病者。

艾克欣說,這些措施是否成功,可能取決於個體對感染風險的判斷:個體對他們周圍的已感染者越敏感,他們就越有可能好好保護自己。

染病者的角色

對傳染風險的預測也可能影響已受傳染者的行為:如果他們認為自己會傳染很多人,他們更有可能待在家中,或在咳嗽、打噴嚏時掩住口鼻。

艾克欣說:「如果染病者真的想參加工作會議,二人會議是一回事,整個辦公室的大會議是另一回事。」

感染者的周到考慮在疾病爆發行將結束時尤為重要,因為這時染病風險有所下降,易感人群和染病人群都會放鬆警惕。如果患病者堅持上班,可能傳染未加提防的易感人群,容易讓疾病繼續傳播。

研究者指,個人行為在人群中有連帶關聯,「在消除疾病方面,染病個體的同情關切,可能比易感個體的自我防護更為重要,一點同理心在這時都很關鍵。」

「如果你身邊的患病者決定把自己隔絕起來,你就不必採取行動保護自己;但如果你不太知道身邊人在做什麼,而他們的行為又可能受別人影響,那就可能產生連鎖反應了。」

此項研究獲得美國陸軍研究室(ARL)資助,報告刊登在美國《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

責任編輯:茉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