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4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綜合報導)台灣中央研究院4月14日發表西班牙殖民時期新史料《漳州話詞彙》,裡頭收錄了「洗門風」的詞彙,但與現在台灣人指稱的意義不太一樣。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國立清華大學、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Pompeu Fabra及塞維利亞大學(Sevilla)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中尋獲一份距今約400年、厚達千頁、近兩萬字詞的《漳州話詞彙(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Chio Chiu)》,被認為是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西班牙語、閩南語(漳州腔)、官話的對照史料。
透過這部17世紀初期編纂的《漳州話詞彙》,能得知當時漳州移民的日常詞彙,以及詞彙背後的生活點滴、地理知識,增進對台灣早期閩南移民的認識。
1571年西班牙人帶著美洲白銀來到菲律賓,吸引了數以萬計的閩南人前往馬尼拉謀生,而後透過閩南人的貿易網路與資訊,西班牙人獲知當時被稱為「北港」(Pag Cang)的台灣,以及島上「雞籠(現稱基隆)」(Quey Lang)、「淡水」(Tam Chuy)的相關資訊,並在1597年畫下世界上第一張艾爾摩沙島(Hermosa,即台灣)的完整地圖,圖上便註記著雞籠與淡水港。
先前曾公開發表的有關漳州話的語言史料,最著名的當屬已故大漢學家龍彼得(Piet van der Loon)尋獲的《漳州話語法》(Arte de la Lengua Chio Chiu)。這份史料總共約60頁,介紹近兩千個字詞。此次找到的《漳州話詞彙》,蒐羅的字詞數是前者的近乎10倍,也因此更能完整地建構一套早期台灣閩南移民語音的資料庫。
據中央社報導,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李毓中表示,《漳州話詞彙》是為了讓西班牙神職人員瞭解習俗,與當地人溝通。當時西班牙到東南亞貿易,吸引許多閩南人到菲律賓馬尼拉謀生,其中漳州人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漳州話詞彙》收錄了許多有趣的字詞,例如「洗門風」,漳州話拼音是「Sey Muy Hong」。李毓中說,當時西班牙人大概不能理解「洗門風」的文化情境,但西文解釋仍算清楚,指「洗門風」是為了恢復該人的名譽。
中研院台史所長謝國興表示,《漳州話詞彙》收錄的「洗門風」,可能更接近閩南人原始的習俗,與現在年輕人說的「洗門風」意義有差別。他解釋,洗門風最初是從道德觀念來的,例如當時女生嫁到夫家後,被發現不是處女,會要求女方家公開為道德瑕疵道歉,藉此洗清門風,也就是「漳州話詞彙」所記載的恢復名譽。
如今台灣人說的「洗門風」,則較接近公開羞辱的意思,謝國興推測,可能與「洗面」一詞混淆。透過史料重現,可以瞭解語言發展的脈絡和轉變,相當有意思。
李毓中表示,以往的史料只有西班牙語和閩南語拼音,如果當時記錄者音沒有抓準,幾百年後的研究者很難弄清楚是什麼意思。《漳州話詞彙》可貴之處在於有漢字,部分還有官話對照,更能還原當時的例子。
責任編輯:明書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