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歷史系列之(四)中世紀時期——盎格魯-撒克遜(德裔入侵)(2)
盎格魯-撒克遜早期歷史(公元410年-660年)
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接替了羅馬英國時代,標誌著中世紀英國歷史的開始。公元400年至800年,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一次移民時期,日耳曼民族各部落的人,包括Goths、Vandals、Angles、Saxons、Lombards等部落,大量遷徒到了歐洲各地。其中,Angles/盎格魯部落和Saxons/撒克遜部落移民到了英國,給不列顛島的當地人融入了日耳曼血統。
一、盎格魯–撒克遜移民期(公元410年-560年)
這是一個充滿衰落、頹敗、入侵和遷移的時期。考古學家HeinrichHärke曾表示:「人們已經普遍認同,盎格魯-撒克遜移民不僅是日耳曼人的入侵和定居現象,更是島嶼地域間相互作用和彼此改變的必然結果和規律。」
據一份公元540年的資料記載,5世紀時,英國高層理事會曾簽署一項條約,由撒克遜人幫助英國人抵抗Picts皮克特人和Scoti蘇格蒂人的侵擾,作為交換條件,撒克遜人可以獲得英國南部的一些土地及食物。一份更早的公元452年文獻記載到,「公元441年時的英國各省遭遇了各種失敗和不幸,力量微弱,從而成就了撒克遜人的統治地位。」
關於盎格魯-撒克遜移民期進入英國的移民數量,至今沒有明確的數字。有學者認為移民大約有十萬人,還有學者認為最多只有兩萬人。關於當地原住民的數量,更加無從考證,無論在考古學還是語言學上,都幾乎找不到太多關於英國原住民的記載。據推測,英國原住民的數量很可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四倍左右。但是,盎格魯-撒克遜人與古羅馬人在英國的融合方式不同,古羅馬人保持著自己的血統,強調羅馬人和英國原住民的區分;而盎格魯-撒克遜人則在幾百年中自由地與英國原住民混血融合。通過對文化、語言、遺傳、生物構成等方面的考察發現,今天的英國人與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英國人十分相近,但是與這一時期之前的英國人卻幾乎沒有什麼相關,因此,目前人們普遍公認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英國人是當代英國血脈的重要起源。
到6世紀中葉,英國低地的一些原住民已跨過海域,有些已向西遷徒,大多數人已經放棄了過去的語言和文化,採用了新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隨著語言文化的同化過程,原住民與移民之間的障礙開始消散,英國形成了密切的新的融合人群。
二、盎格魯–撒克遜社會的三大階層(公元560年-610年)
到6世紀後半葉,盎格魯-撒克遜英國的社會結構逐漸形成了三大階層,分別是貴族、自由民和奴隷。
國王是當時社會裡的最高統治者,對國家負有管理、軍事以及道德的責任。《部族藏書》(Tribal Hidage)中列出了當時英國的35個部落,反映了各省的相對規模。35個部落大小不一,但地位相同,由部落內的精英家庭(或王室)分別統治。到6世紀末,在南部或東部沿海出現了大型的王國,包括朱特、肯特、南撒克遜、東撒克遜等,這些部落形成的王國的領導人自稱為國王。國王通常來自王室家庭,最初通過選拔產生,直到阿弗列大帝時期,國王才完全變成繼承制。
國王不可能對王國內的所有大小事情全都管轄,因此國王以下設有郡長(aeldormen),相當於日後的公爵、子爵。郡長通常都是國王的親屬,但是頭銜不具有繼承性,國王還有權力取消郡長的職位。郡長的工作是執行國王的意志、執法、組織和領導本地的軍人。
郡長之下是鄉紳(thanes)。鄉紳在日後演變成中世紀的騎士階層。要想成為鄉紳,必須要是一個自由人,擁有至少五海得(Hide,約合120英畝)的土地,至少能夠養活一個家庭。鄉紳之間的差異也很大,最富有的鄉紳可能直接為國王服務,而不那麼有錢的鄉紳則可能是為有錢的鄉紳服務,最貧窮的鄉紳甚至比許多農民還窮。最受國王器重的鄉紳可能會被提拔為郡長。
如果出現戰爭,國王相當於總司令,郡長相當於將軍,那麼鄉紳相當於上校、中校。當時基督教裡面的大主教和主教,社會地位相當於郡長,而牧師、修道士的社會地位相當於鄉紳。
國王、郡長和鄉紳構成了當時社會的貴族階層。貴族之下是「下自由民」(Ceorl)。
下自由民是社會的主要人群,屬於自由人,但是社會地位比鄉紳低,居住在小茅草屋。他們通常是農民,或者手工藝者,比如鐵匠、木匠、織工。下自由民擁有自己的土地,他們和自己的鄰居分擔勞動或者共用比較昂貴的工具(比如牛或者馬)。如果發生災荒、戰爭、洪水這樣的情況,自由民可以向地主尋求保護,他們需要上交一部分農作物或者為地主幹活換取這種保護。
下自由民之間的差異也很大。最富有的下自由民擁有的土地甚至可能比鄉紳都多,而最貧窮的下自由民,可能只擁有30英畝土地,要想養活全家人,他們需要為地主做工。
最後一個階層是奴隷。當時英格蘭的每個王國都進行奴隷的買賣。成為奴隷的原因可能有多種,最常見的就是出生於奴隷家庭,戰爭中戰敗的一方也可能淪為奴隷。
發生饑荒的時候,一些貧窮的下自由民家庭甚至會將自己的子女、妻子、母親出售成為奴隷,換錢還債或者用換來的錢養活剩下的人。對於走投無路的人來說,孩子一旦被賣給有錢的人家,就能夠有飯吃、有衣穿,總比餓死凍死強。
一些人賣身為奴後,也可以通過勞動還債,最後解除奴隷的身分。下自由民家庭遇上豐收年,積攢到足夠的錢,也可以把出賣為奴的家人贖回。奴隷的主人也可以解除奴隷的身分。
三、信奉基督教(公元590年-660年)
約公元4世紀時,愛爾蘭人聖帕特里克(St. Patrick)把基督教從歐洲大陸引入了愛爾蘭島,他的餘生都致力於在愛爾蘭傳播基督教,建立教堂和學校教育人民,使得基督教在愛爾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他後來被奉為愛爾蘭的主保聖人。
公元565年,愛爾蘭修道士聖哥倫布(St. Columba),作為自我放逐和修行,到達了蘇格蘭的Iona島,創建了Iona修道院,開啟了基督教在不列顛島的廣泛傳播。Iona修道院被稱為是「無比廣闊的精神帝國」,它的影響力,從蘇格蘭西部向西南方向延伸到了愛爾蘭腹地,向東南方向延伸到了整個英國北部,是不列顛島基督教傳播的發源地。
公元597年,聖哥倫布離世。在這個時候,羅馬教廷指派修道士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來到英國,最後到達了坎特伯雷,成為了第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1st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加固了基督教在英國傳播的根基。
羅馬教廷之所以選擇坎特伯雷,是因為在英國本土盎格魯-撒克遜諸多異教派王國中,肯特王國最為親信可靠,肯特國王的妻子是一個基督教公主,預計會對她的丈夫施加一些影響。果然,肯特國王被改造成了基督教徒,廣泛推廣建立基督教會。因此,位於肯特王國的坎特伯雷最終成為了英國基督教的中心。
下期題目: 《英國歷史系列之(四)中世紀時期——盎格魯-撒克遜(德裔入侵)3》
(備註:本系列文章的信息主要來源於維基百科英文版和BBC歷史部類,信息整理原則請見第一篇中的引言。)
入籍考試必看:
樣題:
Who was a famous Christian missionary during the Anglo-Saxon rule?
- (a)St. Patrick, the patron saint of Ireland
- (b)St. Columba, the founder of the monastery in Iona
- (c)St. Augustine, the first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 (d)All of the above
True or False: The Anglo-Saxons were Christians.
- — True
- — False
複習:
Who is one of the most well-known adversaries of the Roman Empire?
- (a)Cnut
- (b)Kenneth MacAlpin
- (c)Canute
- (d)Boudicca
答案:d, False,d
責任編輯: 逸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