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日作家新書提南京大屠殺是為了得諾獎?
【大紀元2017年03月06日訊】近日,有媒體稱,「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新作《騎士團長殺人事件》中提到,1937年12月日軍在南京屠殺了40萬人」。他在書中的具體描述是這樣的:「由於日軍無暇管理戰俘,對投降軍人和平民實行了大規模屠殺」;「多數市民被捲入戰爭並被殺害,這是無法否定的事實」。他還說,「被屠殺人數有說法是40萬人,也有說是10萬人,或者是40萬人和10萬人之間,這有什麼區別?」寥寥數句,卻盡顯這位作家對自己國家暗黑歷史的態度。
事實上,這並非村上春樹第一次在小說中揭露日本軍方的侵略史以及屠殺史,然而令他頗感意外的是,此次的披露卻引起了日本右翼的強烈反彈。據媒體報道,在日本網絡上,已有人發起了「拒看村上春樹運動」。此外,「日本右翼作家百田尚樹也污衊村上春樹是為了得諾貝爾獎和討好中國才如此寫的」。
一聽到「討好中國」,不少中國人心中的那份「民族自豪感」便再次翻騰起來。但仔細想來,即便達到了討好中國的目地,也並非是由於村上春樹刻意想要為之。道理很簡單,他在書中所寫不過是對事實的闡述。與其說這位作家討好中國,倒不如說是這位作家尊重歷史事實的態度讓中國人心生敬佩。更重要的是,這種尊重歷史事實的態度並非只在日本這一位作家的文學作品中得以體現,而是一直以來,在教科書中不斷的重現。
有資料顯示,日本國內各個版本的歷史教材都不曾否認過南京大屠殺的事實,就連右翼出版社編寫的這本《新しい歴史教科書》也有對南京大屠殺的描述。儘管所用筆墨甚少,但出版社卻並未在教科書中否認事實的存在。「因為這是日本政府公開承認的歷史,若公開否認,就無法通過文部科學省的審定」。
但與此同時,日本右翼出版的教科書由於沒有明確提到大屠殺的死亡人數,只用「實際犧牲者人數,在資料上出現的疑點和各種各樣的見解,至今仍在爭論不休」的含糊說法一筆帶過,而遭到了日本教育現場的老師、PTA(家長與老師的聯合組織)、歷史學者、司法界、市民團體的強烈反對。他們多次聯名呼籲,要求各學校和教育委員會不要採用這些教科書,不要將「被歪曲了的歷史教科書」發放到學生手中。
看到日本社會上至官方、下至民間普遍承認「南京大屠殺」、甚至堅持要披露具體死亡人數的態度,我們是否會發現,相比討好中國,村上春樹在書中寫出「有說法是40萬人,也有說是10萬人,或者是40萬人和10萬人之間,這有什麼區別」的字句,似乎更像是在討好自己國家的民眾。
既然不是為了「討好中國」,那麼村上春樹三番兩次的在書中披露日本的屠殺史,是為了得諾貝爾獎嗎?可以參照的一個例子來自曾獲得了第86屆電影界的最高獎項——奧斯卡金像獎的一部記錄片《我是殺人魔王》。在這部真實再現印尼前總統蘇哈托時代屠殺至少30萬華人的記錄片中,當權者因獨斷、專制而犯下的罪行予以曝光。儘管基於安全起見,參與拍攝的所有演職人員無法到現場領獎,然而卻並不影響,該片自2012年8月上映以來,接連獲得了35個專業獎項,並在2013年成為最熱門的記錄片。
而在此之前,獲得了奧斯卡獎的類似影片還有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辛德勒名單》、披露美國政府軍豪奪印第安人領土、圍殺印第安人的不光彩歷史的西部片《與狼共舞》以及真實再現美國在越南發動的戰爭如何殘酷、同胞間如何相互廝殺的反越戰影片《野戰排》。不難發現,這些影片的共同特點是,都在披露不光彩的屠殺史。因此有人說,要想獲得奧斯卡獎,最好的題材就是披露大屠殺的歷史。
按照這樣的邏輯,作家參與諾貝爾獎的角逐,似乎也同樣適用。然而即便如此,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兒。恰恰相反,這類作家甚至要拿出更多的勇氣和正義感。畢竟,人身安全與得獎孰輕孰重,是需要做一番思考與掂量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民主國家,作家的勇氣與正義感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護與鼓勵。基於「言論自由」原則,作家顯然被賦予了不受政府鉗制和威脅的獨立地位與自由權利。因此,若村上春樹果真因為披露日本屠殺歷史而獲得了諾貝爾獎,那也不足為奇。因為日本各界以「堅守言論自由」、「尊重歷史事實」為榮的大環境為他提供了優質的創作土壤。
然而反觀中國,我們卻不難發現,中國的作家要想通過揭露中國的屠殺史來獲取諾貝爾文學獎,那幾乎就是在自尋死路。一個流傳已久的笑話足以揭示這樣的因果關係,說中共建政後,中國曾出了三個諾貝爾獎得主,第一個不能進入中國,第二個不能逃出中國,而第三個是莫言,意即「不能說」。由此,中國這些有志之士的人權、自由狀況可見一斑。
更重要的是,1949年之後在中國大陸發生的暴政屠殺人民的事件可謂是罄竹難書,且屠殺總人數超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和,然而時至今日,卻沒有一位作家敢於公開披露。從十年文革浩劫到「天安門事件」,從對無數包括作家、導演、記者、律師在內的異見人士從未間斷的抓捕與關押,到持續了近二十年,針對法輪功信仰人士進行的「名譽上搞臭、經濟上搞垮、肉體上消滅」的慘無人道的迫害,能有機會獲得奧斯卡以及諾貝爾獎的屠殺題材可謂是信手拈來。由於一旦涉及這類題材,自身的生命安全就會受到巨大的威脅,因此真正敢於披露的作家幾乎絕跡。即便有敢想的,也沒有敢做的。
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這正是為何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才出了一個,並且還要心虛的表示「莫言(不敢言)」的真正原因。
责任编辑: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