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正述】夏之二:洪水湯湯
夏代:大禹治水之一
洪水湯湯
顓頊帝時共工氏怒觸不周山,使地陷東南,引發了一場大洪水。由於洪水一直未得到根本的治理,上古先民自此時常為水患所困。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帝嚳之世,又延續到帝堯之世。洪水的規模之大,在《尚書‧虞書‧堯典》中如此記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鯀治水九年無功
帝堯見下民為水患所苦,嘆息憂愁,於是問四岳,能否找到治理水患的人。四岳異口同聲地推薦了鯀。對於這一人選,堯帝並不滿意。堯帝對四岳說,鯀之為人狠戾、固執專行、知善不用。但四岳認為除了鯀,再無其他人選可以治水,於是請求堯帝試用鯀。堯帝以大聖之智,看到天災人禍皆有定數,這場大水亦是時運使然,人力難為,於是在真正承負天命能夠治理洪水的人出現之前,堯同意了群臣之請,任命鯀為司空,治理水患。按《綱鑑易知錄》所載,這一年是帝堯在位六十一年,即西元前2297年。
鯀治水,果然專執己見、一意孤行。他不用帝命,又盜取息壤。息壤是一種可以自生自長永不耗減的神土。鯀不研究地形地脈,違背水勢規律,直接以息壤填塞洪水,這就是用高層空間的理來干擾人間。此外,他治水不用帝命,又不遵循自然規律,這就是違背天意天命。結果,他自恃其才,耗時九年卻治水無功。
帝堯在位七十年,(按《綱鑑易知錄》為西元前2290年),86歲高齡的帝堯要尋找一位可以託付天下的人。於是徵用了舜。舜被徵用後,因鯀治水無功,將他流放於羽山。
禹受命治水
舜又向堯帝舉薦了鯀的兒子──禹。堯帝命禹為司空,治理水患,拯救下民。
史載大禹為顓頊帝之後裔,夏后氏,姒姓,亦稱伯禹、夏禹,亦有文命、高密之稱。大禹的父親是鯀,母親是有莘氏之女,至於她的名字,其說有四:女志、女嬉、修己、女狄。
大禹的母親在夢中見到流星貫昂,又吞下神珠薏苡,於是夢接意感而生禹。禹生來既有異相,「虎鼻大口,兩耳參漏,首戴鉤(鈐也),胸有玉斗,足文履已。」
「兩耳參漏」的面相象徵著「大通」,預示大禹將要「興利除害,疏河決江」。鉤鈐乃星座之名,象徵天子之御。「首戴鉤鈐」,即是骨相如「鉤鈐」,象徵著大禹將要君臨天下的天命。「胸有玉斗」,就是胸前有黑子,如北斗七星,象徵璇璣玉衡之道。而「足文履已」,是說足底有「已」字文,已日在天干中屬土,預示著大禹「當平水土」。
大禹治水承天命而具聖德。他晝不暇食、夜不獲寢;冠掛於樹,顧不得取下;鞋子掉了,顧不得穿好。他櫛風沐雨、澤行路宿、勞苦奔走,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他乘車行於平陸之地,乘船行於江河之上,乘橇行於泥濘之處,穿著有鐵齒的鞋子登山攀岩,如此憂勞於天下。
而他治水的方式與鯀也完全不同。鯀治水是用圍堵和填塞洪水的方法。鯀治水削平高丘、填塞窪地,不僅耗費民力,且逆勢而為,違背自然規律。大禹治水則是因地之宜、因水之勢,順而導之,或分流,或匯合,使大水回歸故道、朝宗江海。所以歷時八年(另有十三年之說),成就治水萬世之功。
可以說,鯀治水失敗,從神傳文化天命觀的角度看,也是上天為後來大禹治水留下一個參照。敬天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只有敬天順道,再輔之以才能,才會有所成功。
而面對茫茫洪水,大禹承天命而來,他將要給世人留下的不只是治水的方法與功業,還有垂範後世的聖德與傳談千古的神蹟。
參考文獻:
1. 《淮南子》
2. 《尚書正義》
3. 《帝王世紀》
4. 《太平御覽》
5. 《史記》(三家注)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