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3月29日訊】「一例一休」早已定案,但其衝擊也逐漸發酵,遺憾的是,其影響,而且是「不良」影響,可以說是不可能精確量化的,因為它們絕大多數是「不可見的」,只能由理論或邏輯推理去認識。在社會主義和社會福利當道下,類似的政策還是會不斷的出現,是有必要將其學理再說說。
簡言之,「一例一休」強制提高邊際勞動的僱用價格。基本經濟學原理確切指出:邊際勞動僱用量減少是必然的結果。接著總產出下降、制度性失業情況擴大,以及人民的福祉減退。
當然,任何一體適用的強制干預,對不同產業的立即衝擊效果是不同的。有些產業面對的消費者價格需求彈性較小,因此它們的產品或服務價格便易於上漲;而消費者在這些產品或服務上面的支出增加,會排擠到其他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從而該等產品或服務價格上漲的傾向就會受到抑制,甚至還會下跌。所以,「一般物價」並不必然會上漲。
之所以會有物價立即上漲的氛圍,其實根源於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從而促使內需產業勇於「嘗試」調高價格,但能否成功,甚至引發一般物價普遍上揚,終究要看消費者價格需求彈性的高低及貨幣數量的多寡。
在「一例一休」招來「物價上漲」的風聲後,台行政院召開了穩定物價小組會議,決定聽任勞力密集產業漲價,認為這種產業的漲價有利於勞工。對於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的產業,認為原本獲利就比較高,應能吸收微升的勞動成本,所以不應漲價。於是決定「對於不應漲價的產業進行督導」,非常值得商榷。
首先,它顯然誤以為「一例一休」必然有物價上漲的效果,甚至誤以為勞力密集產業的漲價有利於勞工,卻忘了勞工也是消費者,必然因漲價而受害。
其次,它差別對待勞力密集度不同的產業,準備出手擴大干擾資本密集度較高的企業經營,亦即,它準備揮舞行政的自由裁量權、抓大放小,強力壓制某些廠家的漲價行為。這是在干預勞動的市場價格後,為免對國內消費者造成重大不利的影響,而進一步對某些產品價格採取實質的管制措施。然而,基本經濟學理,早已清楚證明,價格管制只會阻礙市場因應各種外生變數的調適過程,以致傷害消費者的福祉。
最後,它隱含一個錯誤的認知,誤以為資本愈密集的產業,營業利潤自然愈多,好像資本會自動產生利潤似的,無須企業家致力洞燭市場未來的需求、兢兢業業地經營;而且還誤認為,這利潤即便不是剝削勞工而來的,也是某種不勞而獲的收入,所以「一例一休」所造成的勞動成本上漲,理當由企業吸收,不該轉嫁給消費者。
這是道地的「反資本情結」。這種情結會滋生各種凌虐企業家利潤的措施,最不利於因應消費者需求變化的市場調整過程順暢進行,並且傾向抑制儲蓄、投資,以及資本累積和生產技術升級。因為利潤和虧損正是消費者用來迫使企業家服從消費意向變化的手段,政府破壞這個手段,就是在和消費大眾的福祉過不去。
說到底,強制性的社福政策,受害最深的是最弱的「邊際勞工」和「邊際廠商」,失業和關門是最直接的衝擊,「愛之適足以害之」,但當事人可能完全不知道呢!
責任編輯: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