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3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韓婕編譯報導)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面臨不明原因或不同種類的疼痛,痛症是身體出現異常的信號,同時也是求助信號。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常用的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如止痛藥布洛芬(Ibuprofen)和雙氯芬酸(diclofenac)與服用者心臟驟停風險增加有關。
長時間持續存在或強烈的疼痛除了造成病患的不適、影響生活品質外,也可能會造成心理與精神上的壓力。
止痛藥副作用大
根據歐洲《心臟病學》雜誌–心血管藥物治療3月刊發表的研究顯示,一般公眾認為無害的止痛藥與心臟驟停的風險增加相關,其中使用布洛芬的風險增加31%、雙氯芬酸增加了50%。專家表示,允許在沒有處方的情況下購買這些藥物,沒有任何建議或限制,並且向公眾宣稱是非類固醇消炎藥的訊息,對公眾的安全構成隱憂。
英國估計,長期忍受疼痛之苦的人可能高達2,800萬人,但隨著常用止痛藥的安全性風險增加,令靠著鎮痛劑止痛的患者受到雙重打擊。
倫敦大學疼痛醫學院專家法亞茲博士(Alan Fayaz)認為,若不使用止痛藥,慢性疼痛的本身可能會對心臟造成壓力。而長期服用高劑量非類固醇消炎藥的患者更可能還患有其他的健康問題,因此很難界定非類固醇消炎藥有多大程度會引發心臟病。
不過,他同意非類固醇消炎類藥物會引起如腸道和腎臟損傷致出血的副作用。
專家們認為,定期運動和談話療法通常比藥物治療更有效,危害更小。
針炙止痛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人體是一個整體,如果人體某條經絡運行「受阻」,就會發生病變或疼痛。只要將其經絡「疏通」,疼痛和疾病也就消失了。
而針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療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經絡通暢、使氣血運行正常。這與注重局部性治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西方現代醫學的認識完全不同。
針灸學把痛症的起因(非傷口造成)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熱氣,另一種是寒氣。經絡和絡脈產生熱氣,氣和血就無法流到其他的地方,它們凝聚在了一處,人體就會產生痛症。經絡和絡脈因寒氣收縮,氣和血無法流過也會產生痛症。
因熱氣產生痛症,如關節炎,使疼痛部位降溫就可減輕疼痛。因寒氣產生痛症,如神經痛和牙痛,使疼痛部位升溫就可減輕疼痛。針和灸是驅除因熱氣或寒氣導致痛症的最佳手段。
有針灸科醫師歸納了六大治痛要穴,只要記住口訣,就可緩解疼痛:
頭頸部疼痛找合谷,
腸胃不適捏足三里,
婦科症狀壓三陰交,
腰痠背痛按委中穴,
心血管問題尋內關,
筋骨痠痛找陽陵泉。
中國醫藥大學的針灸醫師鄭鴻強說,牢記「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婦科三陰交,腰背委中求,內關心胸胃,外傷陽陵泉。」六句口訣,讓你無論面臨何種疼痛,都能一次找到相應穴位,緩解不適。
不過,中醫師良莠不齊,需找到真正的好醫師才能除病。有一位老先生因摔跤致整個右手的旋轉肌破裂,整個右手臂痛得睡不了覺。西醫說可開刀整合,但一輩子右手都不能再擡起來或使勁了,幸經朋友介紹一位退休祖傳推拿醫師不到半年就完全治癒,可見中醫疏通經脈治療方法有奇效。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