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3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賴月貴台灣新竹報導)磁振造影(MRI)是醫院臨床診斷上相當重要的工具,也可稱為現代人的福音,該儀器已問世四十多年,台灣能否急起直追自造MRI,邁向預防醫學和精準醫療時代,以造福全民,並帶動生技產業鏈發展,再創台灣經濟榮景?為此記者專訪敏盛醫院影像醫學科主治醫師暨竹科員工診所院長王堯弘,以QA方式從專業角度分析。
MRI是什麼?
磁振造影是臨床診斷上相當重要的影像工具,優點是無輻射、無副作用、不傷身。此外,更有著優良的軟組織對比、高解析度、可同時取得不同切面的影像、準確度高等優點。
MRI的運用範圍?
從腦神經病變、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幾乎全身都可以使用,臨床實務上大致分為:腦神經和脊髓神經系統佔三分之一,內臟器官如肝胃等佔三分之一,骨骼肌肉佔三分之一。而在腦神經方面,對於診斷早期腦梗塞(即缺血性腦中風)佔大宗,具有相當優異的診斷效果。
MRI與電腦斷層掃描(CT)的區別
MRI的優越性更甚於CT,但對中風急診患者而言,電腦斷層掃描只需5分鐘,而MRI操作較複雜,約需30分鐘,因此在情況緊急時通常會照電腦斷層,確定腦部是否出血,以便做緊急處置,等狀況穩定後再視需要安排MRI,兩種檢查各有不同的使用時機。
哪些人不適合做MRI檢查?
對於使用心律調整器、腦部血管有金屬夾鉗住動脈瘤、眼部有鐵屑、裝有助聽器及不堪運送的病患等,這類病人都不適宜。
MRI目前的費用如何?
以台大而言,目前MRI「自費健檢」全身約6萬元、局部6千至8千元;若健保給付,一次只能做一個部位,且必須由醫師判斷,有一些指引或高度懷疑、有適當證據顯示,確實有其必要性才能做。
您是否會推薦做這種檢查?
這要分兩方面來談,站在預防醫學的角度,我很推薦民眾做自費健康檢查,到目前為止還沒看過比MRI更精良的儀器,做這項檢查可說是「物超所值」,它所提供的知識是無法替代的,是很值得的健康投資。
例如頸椎是否長骨刺變狹窄,日後是否會壓迫到神經?一般人都要等到出現痠、麻、無力的症狀,才會去找醫師,如果能在健康檢查就發現問題,就可以在第一時間做調整,避免病情持續惡化,而不是等到需要開刀才處理。
不過在臨床治療上,因為MRI在健保給付是很高額的費用,為節省醫療資源,避免非必要排診致影響真正需要的病患,是否需要做MRI,病患應尊重醫生的判斷。在政府財政困難的壓力下,健保局有他的立場,如果健保破產了,談甚麼都毫無意義。
有人質疑,自創MRI品牌比不上歐美,即使將來台灣能製造出來也不會去使用,寧可買進口貨,因此不會有市場需求。
台灣可以做得出MRI,但是否有價值?和國艦國造、國機國造的概念一樣,要看政府和整個台灣未來的科技走向,台灣造軍艦賣不出去,也沒人要買,花費又高昂,但卻有其價值,意義是能落實國防自主政策,武器不必仰賴他人。
同樣的,台灣自造MRI要和國際品牌競爭很困難,但卻能帶動相關生技產業的發展,好比台灣的汽車工業,國產車雖然比不上進口車,但卻成了火車頭,帶動汽車衛星工廠,如引擎蓋、保險桿、螺絲帽、汽車座椅等產業鏈的發展,做得有聲有色。
台灣自造MRI可以帶動電子、電機和影像處理的軟體科技,創造上中下游關聯產業,提高國內的就業機會,大量生產的結果,就像手機十年來從高價位變得很便宜一樣,每個人都可以自費做MRI,才談得上精準醫療和預防醫學。
上班族、低頭族容易產生頸椎和背部疼痛問題,要注意的事項
首先,姿勢要正確、不彎腰駝背,工作中要記得變換姿勢,如果辦公室椅子的椅背夠高,可以讓頭部向後仰靠最好,電腦螢幕的高度也要做適度調整,以使用者能放鬆舒服為原則。其實就診中比例最高的反而是五十多歲的媽媽們,洗碗、拖地等家事也會造成頸椎傷害,如果可以盡量用洗碗機等機器代替。
王堯弘小檔案
台大醫學系、台大電機系畢業
台大醫院神經影像專科主治醫師
美國麻州Lahey醫學中心神經放射介入研究員
敏盛醫院影像醫學科主治醫師
竹科員工診所院長
神經放射科醫師
介入性神經放射科醫師
(腦動脈瘤,腦血管支架,脊椎微創手術)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