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2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賴月貴台灣新竹報導)某些檢查是否必要?某些醫療是否過度?取決於醫病關係,有些病人信賴檢查結果,卻不信任醫生的判斷,也有些醫師為了保護自己做了過多的防禦性醫療,在醫學資訊隨手可得的時代,有其便利性,卻也為醫病雙方帶來某種程度的困擾,對此,新竹馬偕黃醫師慨嘆醫師難為,認為醫病關係應建立在互信之上。
有一位阿公跌倒撞到頭部,由20多歲的孫女陪同到醫院看診,阿公告訴醫師有點頭暈,因為已進入第3天,觀察其行為舉止皆正常,也沒有嘔吐的現象,醫師告訴阿公不必擔心、沒事的,不料孫女卻對醫師說,希望能幫阿公做頭部電腦斷層掃描,經醫師百般解釋勸說,孫女才偕同阿公離去,之後,孫女卻在臉書PO文,批評醫師「沒有醫德」,不願為病人做檢查。
黃醫師表示,檢查只是一種輔助的工具,醫生的專業判斷才是無形價值,此案例後來的處理是醫師為阿公補做了電腦斷層,雖平息了紛爭,但是阿公卻承受了不必要的電腦斷層輻射(約等於200張X光),而醫院也因為健保不給付,自行吸收了檢查費用,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可謂雙輸的結果。
病人自己判斷病情,要求醫師做某種檢查的現象,在台灣的醫院經常會發生,最容易溝通的民眾是完全不懂或完全懂醫學的,最難的是一知半解的人,拿著自以為是的醫學知識,質疑醫生的處置,常會讓人不勝其擾。
門診最重要的是醫師的問診和理學檢查,在過程中,醫師要做很多臨床思考、分析,再下判斷,決定後續需做什麼檢查;然而很多病人並不了解這一點,只關心醫師開了什麼藥、安排什麼檢查,如果甚麼都沒做,病人就會覺得醫師不夠重視他,而會有情緒上的反應,儘管醫師已經花了半小時為他做說明:「多餘的藥物和檢查對病人是一種傷害和不必要的負擔」。
另一方面,因為醫療的不確定性,雖然醫師做的判斷具有90%的準確性,也有可能碰到的病人就是那10%,所以醫師會害怕萬一自己運氣不好,落入10%的機率中,那麼就多做一些檢查吧,把該做的做了至少有個交代,因此就會出現一些防禦性的醫療,認為多做檢查可以保護自己也保護病人。
黃醫師也指出,在臨床治療上,應該把醫療資源用在刀口上,避免非必要排診致影響真正需要的病患,至於是否需要做何種檢查,病患應尊重醫師的判斷,台灣的健保費用已被公認是世界上最低的,應該要珍惜,不濫用醫療資源,如果健保一旦破產,談甚麼都將變得毫無意義,也無法救人了。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