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2月19日訊】「如果移民要拆散家庭,我們就全家搬回臺灣」
游慈心(Juliet Lin)當年在原居地臺灣還未移民加拿大時,在事業發展的旅途中可謂平步青雲、已經成為當地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行業裡年輕一代之中的佼佼者。1990年,擁有專業知識技術財富的她與家人移民到溫哥華,過來之後與先生按照原先商量好的計劃行事:由先生留守本地照顧兩個孩子、打造新生活,而慈心則依然回到臺灣、繼續運作與打理在臺灣的公司,不過她每隔兩三個月就會來溫哥華小住一兩週——這些與先生和孩子們團聚的短暫而又「最快樂的時光」,成為慈心民初期彌足珍貴的回憶。
然而即使如此難得的家人團聚有時也無法保證。記得有一次因公司業務上的急事,剛到溫哥華兩天的慈心就不得不緊急趕回臺灣去處理。兒子傷心地說:「媽媽騙人!剛來就要走……」慈心難過極了。移民的頭一兩年,她就是這樣常常處於對家人的思念與「人在商場身不由己」的無奈與糾結之中。作為一位妻子和母親,她又何嘗不想天天陪伴在先生和孩子們身邊呢?哪個妻子不牽掛呵護她的丈夫啊,哪位母親又不心痛自己懷胎十月生下的親骨肉呢?但臺灣公司的收入畢竟是一家人生活的經濟來源!
1991年的一天,先生突然打越洋電話給遊慈心,開口就說:「妳要不要過來長住?」慈心一愣,下意識地說:「公司怎麼辦?公司需要我。」先生在電話那一頭沉默了片刻,然後更加真摯地說:「我們的家更需要妳!如果不來,那我們就全家搬回臺灣好了,移民不是為了拆散一個家……」
先生的這通出人預料的話,在慈心聽來如雷貫耳,她感動得再也說不出一個字來。回顧移民以來家人這段聚少離多的日子,積壓在她心底已久的思念、失落、無奈、寂寞和徬徨翻江倒海般一齊湧上心頭,她嚎啕大哭了一夜……
第二天,回公司開會,她宣布了要離開的消息。當時她心裏是的想法就是:大不了就當作到加拿大提前退休養老,過兩袖清風的日子!
1992年,慈心在家人愛的召喚下,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放下運營狀態良好的臺灣公司,來到溫哥華與家人團聚,同時也開始了加拿大從零開始打拼事業的艱辛旅途。
英語與心態過關,移民僅兩年竟創建築公司
儘管慈心曾於1980年代遊學歐美、日本,見多識廣並了解西方文化,但作為加國新移民,她在加拿大仍屬於「三無」人士:無本地學歷、無本地經驗、無本土建築設計業者同等的英語水平。不具備這關鍵的三要素,在人口與工作崗位出名稀少的溫哥華,要找回本行工作其難上加難的難度非親身經歷者能夠想像。
慈心非常理性地認清了自身的可升值空間,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拚一拚、把能夠承擔建築專業高技術工作所要求的英語學出來。她花了數年時間,從低班開始,持之以恆地念完了ESL。
學英語的同時,她積極地利用做義工的機會鍛練英語口語與聽力,借送便當到老人院、為老人量體溫的機會與老人們聊天,還抽時間到教會並拜訪教會家庭、跟英語好的本地教友交談。她一邊做義工一邊找工作。記得當時曾在一份當地華文報上看到一則製衣廠招工的啟事,底薪$800加元,就滿懷期望地去應聘,但沒想到等了兩個月都渺無回音,最好笑的是她還為此花了幾百加元請人吃飯。
慈心在加拿大的第一份設計工作可以說是「逛街」逛來的,這份聽上去似乎得來全不費工夫的工作,其實幾乎讓她「踏破鐵鞋」。那是一家西人開在溫市的家居裝潢及飾物公司。有心的慈心借逛街一則熟悉本地風土人情,更主要的則是了解溫哥華市場,結果讓她碰到負責的管理層,而且越聊越投機、被對方所欣賞,竟獲得正式應聘的機會、並且成功獲得聘用。在這家公司裡,初期她從事窗簾設計,不久後更因工作的出色表現得到機會做回室內設計老本行。
學英語、做義工及打工雙管齊下,讓慈心飛快地熟悉並融入本土文化,積累起本地社會經驗。1992年,也就是到溫哥華長住的當年,她就開始在各大型家具店做設計顧問、幫助顧客挑選家具。而1993年,她已經在溫哥華自立門戶,把公司由小做起,從接手零星項目開始、一步步走回建築與室內設計的本行,也走回在臺灣就已開始涉足的建商行業——這一年,她在溫哥華開始建造公司的第一所獨立屋,戶主就是她原先在臺灣的老客戶張啟仁律師。
將吃苦當成吃補:為家人吃苦心裏卻是甜
1993年,慈心公司的名號改為「三度空間建築公司」,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公司也越做越大,並做出了知名度,而慈心也成為從語言學校直接跨入行業工作、而且不需要相關本土學歷就迅速回歸本行並成為業主的成功個例。
回顧數年來的移民路,慈心覺得紮根加國的關鍵要素除了語言就是社會經驗,在沒有語言障礙的情況下,僅有本地學歷而缺乏社會經驗尤其是本土社會經驗仍然不足,而在具備本土社會經驗的同時、又具備本地學歷,那當然是最為理想不過的了。
令慈心略感遺憾的是在她念完英語後,曾經不慎踩到黑冰跌倒,以致頭部遭撞擊受傷、需要接受手術,因此她不得不放棄學業,而錯過機會獲得建築與室內設計行業的本土學歷。儘管傷痛難忍,但她告訴自己必須堅持,於是堅持工作,沒有張揚自己受傷的事情。不過為了愛自己的家人吃苦,她心甘情願,發自內心的把吃苦當成吃補,所以甚至連公司的同事們都不知道她傷得那麼嚴重。
家人的愛帶來的快樂能量,也是慈心在不具備本地學歷的情況下、能夠勝任加國建築設計的最強助力——為家人吃苦她的心裏總是甜的。為儘快掌握建築專業英文詞彙,她買回一大摞中英文對照的專業書籍;而每次見客戶時,她都是耐心、認真地做筆記。
能將吃苦當成吃補,慈心不僅托賴於家人愛的強大助力,也源於原居地盛行的「愛拼才會贏」臺灣文化,以及在她成長過程中給予她正向、積極人生觀的家庭教育。在她的快樂記憶中,她與兄弟姐妹間相處得非常融洽,家裏充滿了樂觀的氣氛,服務於醫學界教育界的父母常在仲夏之夜彈起琴領著兒女們唱聖歌。父母還經常接濟貧困學生,幫助這些學生走過人生低谷、走向成功。
這種成長環境培養起慈心樂觀的天性,遇到困難她不興唉聲嘆氣,「不然細胞都會消失掉」,她常常能夠從積極的一面去正向看待事情,由此得出正面結果。譬如,有人認為溫哥華每年長達近半年的陰雨不斷會讓人易患上憂鬱症,而慈心卻認為綿綿細雨很浪漫。
儘管樂天,見證移民艱辛的慈心仍不免感嘆:「誰都知道,一顆大樹被連根拔起來後,丟到陌生的環境裡,再要去落地生根,這個過程是痛苦的!」「這棵樹被移植到一塊貧瘠的土壤,需要去細心呵護,才會枝繁葉茂,重新開花。正常來說這個再成長過程需要30年!」
把大愛由小家遞向社會:甘做蠟燭照亮他人
慈心當年抱著不成功則退休心態來加,沒想到「時間不退去」——家人的愛與正向思維方式助她在加國再次走向創業成功。然而,見到不少華裔移民來到加國卻每日過著相對「封閉」的日子,鮮有參加社團活動,甚至不關心周遭,以致「身在曹營心在漢」,基本上無法從內心深處認同自己是加拿大人,於是具有俠女心腸的她決定做一個蠟燭般的人物、發光去照亮別人!
她積極投身多個社團,譬如溫哥華楓梅女子高爾夫球隊(會長)、中僑閤家歡聯誼會(會長)等。又借多個媒體發聲,擔任特約講師、客串講師或長期特約訪談嘉賓,並在雜誌上開設有關如何美化家庭的專欄信箱。
值得一提的是,慈心曾寫的室內設計專欄,被不少讀者收藏的精美短文已集結成書,名為《加國營建設計裝修百寶袋》,頗為暢銷,慈心現正醞釀推出該書的第二冊。
此外,慈心更熱心參與各項社會公益活動,譬如:「加拿大臺商渥太華叩門之旅」(以推動臺加經貿關係、強化臺加雙邊經貿投資及產業交流合作),啟動洽簽「臺加投資協議(FIPA)」,支持加國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發起臺灣「高雄氣爆」社區募款,並踴躍於溫哥華防癌協會「勇闖明天」「春日暖流」籌款、以及溫哥華兒童醫院「天下父母心」籌款,等等;還有多項社區活動譬如當年曾積極推動「溫哥華地區實施外交替代役制度」(現已實施)、主辦「海外役男返臺」等講座。
慈心甘願做蠟燭貢獻自我去照亮別人的赤忱之心感動世界,令她得到世人的認可與推崇——2014年,作為世界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的慈心當選為溫哥華分會第三屆會長;2016年,她又獲連任!身為會長的她數年如一日不遺餘力地提供給從事建材、電器、房地產、科技、中醫、桑拿美容等各個行業的會員們一個經驗交流與資源共享的優質平台。
2016年10月,慈心榮獲「世界十大傑出華商婦女華冠獎」,成為全球數十個華商婦女會及分會眾多會員中的「精英蠟燭」,收到新任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的電賀,以及陳健仁副總統、外交部長李大維、僑務委員長吳新興的頒獎!
時至今日,慈心的公司不僅茁壯成長、枝繁葉茂,更為溫哥華營建業建立起一個華人系統,惠及相關專業的技師群體、以及建築相關行業產品!
慈心感恩加國大地熱情擁抱她之餘,笑言有溫暖的家、才有她在人生和事業上的茁壯成長。現在,她的一兒一女已長大成人並擁有各自的事業,每個月還要給她500加元零用錢,逢年過節必定會聚在一起、呈上「驚喜」孝敬父母…… ◇
責任編輯: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