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揭祕國企頻繁創造「地王」的背後原因
【大紀元2017年02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毅報導)大陸央企在進入2017年以後依然在創造「地王」,有陸媒日前揭示了央企頻繁創造「地王」的背後原因。
據《證券日報》2月14日報導,今年1月下旬,大陸某央企以29億元(人民幣,下同)競得東莞一宗限價商住土地,折合樓面價2.66萬元,該公司藉此創造了東莞新晉單價「地王」。
這在當局嚴格調控地產的大環境下引發了市場關注。報導揭示了央企頻頻創造「地王」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在這些央企背後有銀行成本價的貸款在支撐。
大陸單個地塊基本價位為數億元乃至數十億元,房企僅僅依靠自身的現金流支撐在全國競價搶地是不可能的。房企需要各種渠道來融資,銀行貸款是成本相對較低且比較可預期的一種途徑,而且多數上市房企能夠獲得的銀行授信總額遠高於其實際的使用額。
中糧地產稱,公司將銀行借款作為主要資金來源。2016年上半年,獲得銀行授信306.02億元,已使用169.81億元(含銀行保函等),未使用136.21億元。此外,該公司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26筆,其中24筆與銀行有關。
另外,截至2016年中期,金地集團公司有息負債合計人民幣355億元,銀行借款占比為49%。
中國恆大截至2015年年底與20家銀行有主要往來,取得授信總額2736億元,而該公司未動用銀行授信額度達1545億元。2016年上半年,恆大融資成本持續下降,中期平均融資成本較2015年年底再降0.8個百分點。
而對於央企或某些房企而言,銀行信貸最重要的優勢實際上是價格。
報導稱,目前貸款基礎利率已經長時間保持在4.3%,而銀行的攬儲成本始終居高不下,多數中小型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依舊在4%~4.5%之間,在年底等重要時點更是可能高於4.5%。所以,如果將理財產品與攬儲畫上等號,那麼銀行的LPR(貸款基礎利率)貸款已經是成本價了。
有銀行過低的融資成本,大陸央企頻頻製造「地王」也就不足為奇了。
2016年被大陸地產界人士稱為「地王」年,300個城市出現大約340宗單價和總價「地王」,數量創歷史新高。而製造這些「地王」的絕大多數是央企和國企。
2017年1月份以來,大陸依舊出現了諸多「地王」。
1月19日,北京市2017年的首場土地拍賣會舉行,拍賣會出讓3宗住宅用地,23家房企參與競拍。3宗地塊中,2宗轉入投報方案的環節,另一宗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競價完成交易,總價為63.3億元,63.3億這一成交總價,刷新了該區域的歷史最高價,成為該區域新的總價「地王」。
除了北京之外,杭州、南昌、佛山等地今年1月份以來都已經出現了「地王」。
地王推高了所在城市的房價,因擔心房價上漲,購房民眾開始恐慌,出現了去年重點城市民眾半夜排隊買房、離婚買房、樓市開盤「秒殺」的奇觀。
大陸評論人士鈕文新去年12月初撰文表示,大陸房地產市場一直都存在「大莊家」,這個「大莊家」就是控制土地投放的地方政府。
據第一財經2月13日消息,去年大陸房地產銷售面積創下歷史新高,但同期房地產用地供應卻是八年來新低。據中共國土資源部13日發布數據稱,2016年全國房地產用地10.75萬公頃,同比下降10.3%,這個數據創下了近八年來最低點。#
責任編輯:李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