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龍鬚糖手藝精巧 老師傅盼交棒有緣人

【大紀元2017年12月10日訊】民間傳統小吃龍鬚糖很受歡迎,台灣龍鬚糖師傅黃人正與糖結緣近30年。從1999年921大地震後,就回到鹿港家鄉的老街賣龍鬚糖,每天用精巧手藝表演整套拉糖過程,拉出超過十幾萬條的糖絲,吸引遊客拍照圍觀。

圍觀的遊客幸運得到了龍鬚糖品嚐。(視頻截圖)

拿出一塊自製麥芽糖,壓成正方形,中間戳個洞,不一會兒功夫就變成一個圈圈。

拿出一塊自製麥芽糖,壓成正方形。(視頻截圖)
中間戳個洞,不一會兒功夫就變成一個圈圈。(視頻截圖)

將麥芽糖套在左手15圈,繼續不斷地在裝了糯米粉的盒子中拉扯,製作過程一旦中斷就會前功盡棄。

將麥芽糖套在左手15圈,繼續不斷地在裝了糯米粉的盒子中拉扯。(視頻截圖)

龍鬚糖師傅黃人正:「一般我們坊間做的龍鬚糖就是這樣子,一般你們看的龍鬚糖就是這樣子,叫龍鬚糖,這個再來一般師傅百分之百沒辦法拉,為什麼,絕對會斷掉,因為再來就是靠雙手的柔軟度的拿捏。」

一般我們坊間做的龍鬚糖就是這樣子,一般你們看的龍鬚糖就是這樣子,叫龍鬚糖。(視頻截圖)

靠著手勁與經驗突破侷限,黃人正又拉了兩到三回,最後呈現超過十幾萬條細如棉花的龍鬚糖。

靠著手勁與經驗突破侷限,黃人正又拉了兩到三回,最後呈現超過十幾萬條細如棉花的龍鬚糖。(視頻截圖)

黃人正:「真的這個一般師傅絕對不可能拉那麼細,第一回是15圈,15圈的圈數,套在我手上,那麼以此類推總共做了12回,就是這樣子,這個數字可以算得出來。」

真的這個一般師傅絕對不可能拉那麼細。(視頻截圖)

遊客:「綿密,然後入口即化。」
遊客:「很軟。」
遊客:「融化了。」

若是觀眾捧場,黃人正還會加碼表演傳統吹糖技術,他說,只學會一樣龍鬚糖,年輕人可能無法維生。

若是觀眾捧場,黃人正還會加碼表演傳統吹糖技術。(視頻截圖)

黃人正:「我們人跟人都有一種友善的磁場,我會傳授給他,沒關係,大概是這樣子,因為我本身是學佛的。」

我們人跟人都有一種友善的磁場,我會傳授給他,沒關係,大概是這樣子,因為我本身是學佛的。(視頻截圖)

感慨這項民俗技藝幾近失傳,黃人正也希望有一天能遇到有緣人來學習,讓30年的一身絕活兒延續下去。

——轉自新唐人電視台

責任編輯:程翡

來春嬤麥芽糖 柴燒傳承古早味

 

煮砂糖、麥芽糖。(林仕傑/大紀元)

【大紀元2015年04月0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苗栗縣5日電)苗栗竹南公館社區一間食品行,6個傳統大灶日以繼夜燒著柴火,熬出罐罐「來春嬤麥芽糖」,堅持有機、手工製作,傳承古早甘甜滋味,更在有機市場闖出名號。

苗栗縣政府為推廣農村優質產業,推出10項「貓裏老時味」推薦優良產品,「來春嬤麥芽糖」就是其中之一,業者嚴選通過有機農場認證的獅潭鄉百壽農場水耕小麥苗,以及台東池上有機圓糯米為原料,再以繁瑣工序的大灶柴燒細火熬煮,做出的麥芽糖美味甘甜,散發濃郁麥香和木頭燻香。

業者張雲煥、陳福里夫婦曾面臨在中年失業危機,因為一段袍澤情,無心插柳靠麥芽糖成功重新創業,開啟全新人生。

老闆娘陳福里說,早期原本和丈夫經營玻璃加工製造,因上游廠商陸續外移,訂單逐日下滑,工廠也被迫結束,當時丈夫軍中袍澤過世,留下老母親,同袍三不五時相約前往探視陪伴,老人家興致一來問起「有沒有人要學做麥芽糖?」丈夫見其他人都沒反應,不想讓老人家失望,便自告奮勇。

她回想,當時看過老人家示範兩次,夫妻倆就回家躍躍欲試,卻發現「一點都不簡單」,不是比例錯誤,就是整鍋燒焦,經過再三調整、累積經驗,才逐漸上手。

陳福里指出,家中砌起6個大灶,遵循傳統工法製作麥芽糖,起初由婆婆黃來春幫忙放在娃娃車裡沿街販售,經口耳相傳,有機店業者試吃大為驚豔,主動邀請上架販售,才以婆婆之名成立食品行,產品也定名為「來春嬤」,漸漸在有機通路打開知名度。

傳統麥芽糖製程冗長、耗時、費力,撇開劈柴、反覆搓揉洗滌麥苗等前置作業不談,糯米須蒸熟讓其發酵,不斷攪拌、配合當天溫溼度調整柴火量控制灶溫,發酵、糖化完成過濾後,加入小麥草汁開始熬煮,得熬上14至20小時,約莫成為膏狀才算大功告成,這期間柴火不能中斷。

第二代加入經營的女兒張怡文說,家中只有3姊妹,小時候最怕夏天要幫忙顧爐火,有時心急加太多木柴,結果全燒焦,「真是欲速則不達」得不償失。

她指出,自家的麥芽糖原料只有糯米和小麥草,很天然,一口麥芽糖含進嘴裡,有股烤地瓜的香氣在舌尖伸展,甜而不膩,「絕對不一樣」。

陳福里表示,傳統工法製作麥芽糖相當耗時、費工、費體力,難以迅速大量生產,無法應付糕餅、烘焙等食品加工需求,且原料成本較坊間業者採用進口玉米粉、樹薯粉等差距甚大,導致古早味麥芽糖逐漸沒落消失。

正如同一句廣告詞「天然ㄟ尚好」,陳福里說「好東西應該要傳承下去」,秉持這樣的初衷,「來春嬤麥芽糖」已走過10個年頭,為了傳承一份古早健康天然美味,是她和家人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