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驛動軌迹: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下)

作者: 朱書漢, 宋德熹
2016年10月前第二代臺中車站樣貌。(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87
【字號】    
   標籤: tags: , , ,

續前文

開通:縱貫線通車到臺中火車站改建

明治41年(1908年)迎來了第一代火車站啟用後重要的一年,基隆到高雄長達250哩的縱貫線鐵路終於完成了最艱難的路段:豐原到臺中的鐵路接軌並通車。臺灣總督府更為此成立了「全通式委員會」,由當年的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擔任委員長,於同年10月24日在臺中公園舉行「縱貫鐵道全通式」。

通車典禮選在臺中舉行,除了慶祝全線通車外,全通式委員會還邀請了閑院宮載仁親王共襄盛舉,前後更發出將近2,000張的邀請函給日本國內外的政商名流,也藉此機會將臺中公園重新整建一番,興建了不少公共設施,湖心亭便是其一。

遙想當年閑院宮載仁親王親至臺中參加典禮時,沿路觀賞這座建設未滿二十年的城市,整齊有致的棋盤式街道,一座新興城市洋溢著無限的新奇與展望,臺中這座由日本政府首次規劃建設而成的都市,到了明治41年(1908年)時已然發展蓬勃。

不過,若是我們仔細觀察臺中市中區的街道,便會發現道路並未與鐵道平行或垂直,兩者形成的夾角還會使部分地區成為角地,這究竟是何原因?原來日本當局在規劃臺中市區時,找來巴爾頓(W. K. Burton)與濱野彌四郎至臺中進行調查,提出臺中市市街規劃報告,其所勾勒出的臺中市規劃藍圖不將街道與鐵路互為平行或垂直,而是改採整體街廓向西偏斜45度角。此種設計理念乃是出於巴爾頓依照寒帶國家的日照需求,希望藉由日光照射達到消毒街道、增強環境衛生等功能,同時避免如鼠疫、瘧疾等流行疾病。

而隨著臺中舊城區都市的發展,車站的輸運能力也逐漸有了加強的必要性,再加上簡易型的小車站已不敷使用,因此臺中火車站便順勢擁有了一次全新的蛻變,拆除後改建的第二代車站──即俗稱「臺中舊火車站」,便在大正5年(1916年)開始動工。是年6月19日《臺灣日日新報》提到,第二代火車站的建築經費定為八萬元,建坪約為第一代火車站的四倍,同時也營造並改建了倉庫與附屬建築。

第二代臺中火車站的主體建築於大正6年(1917年)完工,來自鐵道工務科的設計乃是一座由磚砌與木構造混合的火車站。火車站外觀是以紅磚磚砌搭配灰白色洗石子邊條,整體格局宛如一張大頭照,車站的中央則設有鐘塔,兩旁平垂延伸至屋頂,呈現典型的辰野式建築風格,標誌出諸多當代建築技術及美學文化的結晶。

此外,火車站的屋頂是採用石片砌成,富含耐久性等優點。進一步細觀火車站的鐘塔與屋牆上的古典式風格雕刻紋飾,便能發現臺灣水果是創作的題材,屬於西洋建築的古典式風格所蘊含的臺灣特色表現;至於周圍諸多的浮雕紋路與裝飾,使用的正是從日本傳入的「開模印花」技術。

這種臺灣工匠稱為「番仔花」的技術,乃是將複雜的柱頭花飾由多片模具印製後組裝完成,在製作過程中必須預先埋放鐵絲或木板做成骨架以利水泥固定成形,因而又發展出「開模洗石」的工法,被視為洗石子標準化和量化的過程,可以事先大量生產零件,再於工地組裝以縮短工期。

除了磚砌牆面外,許多地方如灰白色的帶狀邊條,便是以洗石子工法裝飾牆面,這種洗石子工法就被稱為「平面洗石」。施工前先將小碎石及水泥混合後,粉刷與均勻塗抹在牆面上,待水泥略乾後,再用噴霧器將水泥未乾的表面洗淨清除,這樣牆面便會露出小石粒,具有模仿天然岩石表面的效果。

另外,臺中舊火車站大型的拱門形跨距結構設計使得樑柱相對地減少,不僅能讓站內動線暢通,也得以挑高內部空間,促進空氣流通與採光良好。而臺中舊火車站的正面開間數為八,背面開間數為六,似是故意避免窗對窗,由此足見當時設計者心思的細致周密。又如廊道旁的鐵製欄杆也非銲接,使用的是鑄造工法,雖然結構複雜卻樸實,絕非一般路邊銲接的欄杆足以比擬,整體車站可說是厚實卻不笨重,簡明而又雅緻。

再說到月臺,採用的是側式與島式各一。側式月臺又稱岸式月臺,優點是若周邊環境許可,則無須更動現有軌道即可擴建月臺;而島式月臺的優勢在於總寬度較側式月臺為小,因此相關設備(例如升降機、電動扶梯等等)只需購置一組,可降低投資及營運成本且易於監控。

巍然屹立的臺中火車站興建一年多便告完工,大正6年(1917年)11月6日舉行落成儀式,《臺灣日日新報》在典禮前一天便開始宣傳報導,據報當日約有500位官員與仕紳參加,並有煙火施放與歌舞表演,還在位於臺中第二市場附近一家當時的頂級餐廳富貴亭設宴慶賀,可謂盛況空前。

到了大正9年(1920年),臺中也已更改了行政區劃分,從原本的臺中廳與南投廳改為臺中州,轄域為今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在臺灣總督府實施臺灣市制後,便成立了臺中市,自此臺中火車站也開始為往來臺中市的旅客提供服務!(節錄完)

──節錄自《驛動軌迹: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遠景出版社/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驛動軌迹: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遠景出版社 提供)

內容簡介

位於臺灣中部的臺中火車站,日日旅客川流,人聲雜沓。人群裡對話喧騰,步伐緊湊,火車來了又走,去又復返,流動的是時間是人是火車,唯一矗立百年沉默不語的只有這座火車站。本書開篇首站來到日治時期,當時臺中滿城歡慶迎接第一代簡易型木構造車站的到來。第二站抵達戰後,因乘載需求而增建車站設施蛻變為第二代火車站的新面貌。第三站我們看見歷經九二一地震與SARS的嚴厲考驗後,以鐵路高架化面世的第三代火車站。駛過三代火車站,火車繼續開往中南線鐵路、手押臺車的懷舊路線,同時回顧鐵道周圍的舊宿舍等建築。火車不斷向前,當人們回望臺中火車站,將會看見何種身影與記憶?百年臺中火車站的追尋之旅,邀你同行。

作者簡介

朱書漢

時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生,因有感於臺中中區的沒落,以及中區在文化與城市行銷上的弱勢,因此積極記錄與行銷臺中市中區的故事,也撰寫與編排如《大墩報》、《手繪小京都》等地方刊物。此外開設名為「寫作中區」的粉絲專頁,定期報導臺中及臺灣中部地區人文歷史,歡迎關注的朋友按讚追蹤。

宋德熹

本名宋德喜,臺東縣成功鎮人,臺大歷史學博士,現任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教授會理事主席,曾任中國唐代學會理事長、興大總務長、創產學院代理院長、歷史系主任。專長為歷史文創、經營謀略、詩文創作、社區營造。曾獲興大服務傑出獎、建教合作績優獎、特別貢獻獎、兩次國科會大專生專題計畫指導有方獎,並以《檔案中的校園變遷》榮獲第四屆國家機關檔案管理「金檔獎」成果。@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只有浸淫在藝術的創作與收藏、欣賞,才能靜觀萬物,悠遊天地,悅己娛人,參贊化育,開拓生命的無盡境界。
  • 台東適合慢活、漫遊,天大地廣海壯闊、景觀多變、漢原客族群加上外國人齊聚,讓它的文化凝聚成自己特殊的面相,非常迷人。
  • 日本時代會在一定的季節取特定的木料,這樣的取材法可以避免家具的蟲害,這些都是老司阜的智慧,可惜這些知識都慢慢消失了。
  • 生長的地方不同,木紋也完全不同,別人可能覺得不起眼的舊木料,在李家父子眼中都是非常珍貴的。
  • 老人已經安息在上帝的懷裡,一切榮與枯,歡樂與寂寞,如煙如灰消散。在他人生的尾聲裡,我們曾經在雲端上短暫相遇,他露骨而大膽的對我這樣的一個陌生人表白情感,現在想起來,也算是一種天真。
  • 被消費的人物,被消費的人生,被消費的故事,人來到世界上消費大地,自然也要被消費。有人進入歷史,有人走出歷史,有人繼續被消費,然而這也是被懷念的方式。
  • 自然界生物間互相追逐食用,好像是一齣設計完好的劇本,雖然殘忍,卻因此保持某種平衡與和諧。
  • 就如人生裡的每一個階段各有其特色一般,藍鈴花的花開亦是如此。當小小花苞嶄露頭角時,是修長綠葉最為繁盛之際,隨著枝梗上的小花一朵一朵打開時,野地裡的野草也以一種比賽的速度,逕自發高。
  • 龜甲笠邊緣向外下垂的設計,使雨水能夠從左、右兩旁順勢流下,不會把身體弄溼,十分好用,難怪在早年龜甲笠成為農夫下田插秧除草的最佳農具呢!
  • 每年十二月下旬到第二年一月底之間,是梅山公園梅花怒放時節,滿山花海似雪,詩意一篇篇,人行其間,暗香浮動,山風徐拂,落英繽紛,彷彿瑞雪飄落,有如置身於人間仙境,「有花堪賞直須賞,莫待無花空賞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