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省中餐協會會長陳勇儀的移民故事
【大紀元2017年12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多倫多報導)從14歲開始到餐館打暑期工,陳勇儀先生做了43年中餐館老闆,直到60歲退休後,又擔任安省中餐館協會會長,一輩子與中餐館打交道。回憶過去的歲月,他十分感慨:「做餐館很辛苦,也很值得,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嚐遍了。」
輟學打工
1974年秋,23歲的陳勇儀離開台灣,到美國留學,期望將來做一名農機工程師。但農機工程專業性很強,英文要求高,陳勇儀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英文水平要完成學業難度很大。半年之後他只好停止學業,來到加拿大。
陳勇儀在溫莎大學短暫的停留後,又轉到倫多大學,計劃繼續完成學業。他的家境並不富裕,留學的全部家當只有一個皮箱加幾件衣服,幾本字典。為了支付學費和生活費,他不得不一邊讀書,一邊找工作。
70年代,唐人街居住的華人幾乎都講台山話,很難見到講國語的。因為語言障礙,陳勇儀連洗碗工都找不到。直到一年多後,才在一家講國語的京菜館找到一份工作。想起漫長的學業需要金錢來支撐,他決定乾脆停止學業,先掙些錢再說。
陳勇儀14歲開始就在暑期打餐館工,對做餐館工並不陌生,加上心眼靈,手腳勤快,很快成了老闆和大廚的得力幫手。他從油鍋做起,慢慢的開始炒二手菜(使用配製好的現成醬料)。
餐館通常有一套自己的招牌菜及醬料調製祕訣,輕易不外傳。除了親自授徒,廚藝也不會傳給幫廚的工人。陳勇儀就細心觀察,學習師父炒菜技巧。天天耳濡目染,慢慢的也學到中餐烹飪的基本知識。後來又得到一位廚師指點,他的烹飪技藝大有長進。
那時陳勇儀還是單身,每天吃住在餐館,每週工作7天,沒有娛樂活動,掙的錢都存下來了。錢存多了,對中餐烹飪越來越有興趣,也越來越有信心。
一天,陳勇儀跟老闆提出要自己開店,老闆捨不得:「你不要自己開,在我這做一段時間,我把這個餐館給你就行了。」但他志向已定,決定自己開店。
唐人街第一家川菜館
因緣際會,陳勇儀巧遇兩位意氣相投的朋友,3人決定合夥開餐館。1977年,唐人街第一家川菜館——重慶大酒樓正式開張。3個人分工合作,有掌廚的、幫廚的、跑堂的。
那時,餐館90%以上顧客都是當地白人,很少華人來就餐。當地人的印象裡,中國菜就是廣東炒雜碎之類,對於這個新開的川菜館根本不了解。陳勇儀和他的夥伴不得不一遍又一遍的給客人解釋,這個菜是什麼,那個菜是什麼,什麼叫魚香,什麼叫幹煸……顧客感到既新鮮又好奇,就是不敢貿然嘗試。最初的日子生意做得很艱難。
時來運轉 川菜火爆
半年後,一位多倫多星報記者上門採訪。原來,當時基辛格訪華,招待他的國宴就是川菜,川菜已經名聲在外。既然川菜出現在多倫多,自然成了一條新聞。經媒體報導,重慶大飯店名聲大噪,許多人慕名前來。一時間川菜風行多倫多,重慶大飯店時來運轉,生意紅紅火火起來。
重慶大飯店的菜當然不是真正的麻辣川菜,而是根據台灣的川菜改良而來,材料也是「就地取材」。陳皮是用加拿大的橘子皮,曬幹,炒出香味。魚香肉絲、魚香茄子,味道特色是甜、酸、辣。乾煸四季豆、酸辣湯、鍋貼等幾樣菜,從1977年就開始火起來。
當時,來餐館的顧客80%是猶太人,魚香的味道和猶太人的菜類似,這個改良式的川菜很適合他們的口味,那幾個招牌菜一直受到老顧客的追捧,他們每次來都固定點那幾樣菜。久而久之,客人一進門,店員就知道他今天要吃什麼。有些客人從祖父開始吃,到他的兒子,再到他的孫子,一家3代都吃同一種菜。
那時陳勇儀每天工作7天,每天10個鐘頭,非常辛苦。因為年輕,也沒什麼感覺。工作時間長,沒有娛樂消遣,掙得錢都存錢來。有了資金,信心越來越足,接下來就開第二家、第三家……
再發展
在事業風生水起的同時,陳勇儀也成立了家庭。有了太太、孩子,也有了更多的責任。開餐館已成了支撐家庭經濟的唯一來源。
1987年,陳勇儀賣掉重慶大飯店的股份,受朋友之邀,到美國加州開餐館。在那裡只經過了幾個月淡季,很快生意又火爆起來,每天晚上9點,食材已全部賣光。
那時,陳太太和孩子留在多倫多,陳勇儀兩邊跑。最後應太太的要求,他又回到多倫多。那時泰餐流行。陳太太是泰國華人,夫妻倆在多倫多東邊的開了一家泰餐館,生意同樣好。
此時,他在多倫多西邊的(Eglinton 大道和Bathest 大道交界)重慶海鮮酒家租約到期。因為房租不斷上漲,他決定不再繼續,將餐館賣了,重返唐人街。
1988年,陳勇儀在學院街(College St.)開一家新餐館——重慶樓。多年的餐館經營,他已有了一批老顧客。這些老顧客都跟過來,再加上一批新顧客,重慶樓的生意又興旺起來。這家餐館一直開到他退休為止。
過程中,陳先生也帶出幾個大廚,在後期他已經不做大廚了。那些老顧客已習慣於吃他做的菜,只要他不在,就挑剔食物:這個咸那個淡。只要聽到他的聲音,立即閉嘴。或者說:「沒有,沒有。」 然後心安理得地享用食物。
一分辛苦 一分收穫
陳先生總結自己43年開餐館的歷程:「很辛苦,也很值得。收穫不僅是金錢,也交了很多朋友,學會了如何處事待人。餐館每天接待不同人,上至政商名流,下至普羅大眾,有和善的,有挑剔的,什麼人都有,什麼情況都需要應對。」
「打餐館工存錢快,只要不賭博,存錢非常快,只是很辛苦。人家休息,我們在做工。做餐館很悶,沒有消遣,每天對著火爐,工作10個鐘頭,1週做60個鐘是常事。如果沒有對這個行業的興趣,是很難做下去的。」陳勇儀說。
身為老闆,工作時間更長。餐館上午11點開門,陳勇儀10點就到了。事先把東西準備好,客人一到就要出菜。酸辣湯的料前天晚上就準備好了,第二天早上一來就開火燒湯。一直忙到晚上。1週7天只有1天休息,這一天還要處理其它事,最多和家人一起出去吃頓飯。
「做老闆很辛苦,但是錢掙得比員工多。自己做大廚,又可以掙一份人工。這樣才可以開第二家、第三家,買房子車子。」 陳勇儀的辛苦付出,也獲得很好經濟收入。他早早就為孩子準備上了大學的錢;自己和太太的退休財務規劃也早早完成。
2010年,和陳勇儀搭檔30年的大廚退休了。考慮再三,開餐館43年,實在太辛苦;孩子大了,他們有自己的事業,並不想接下來做餐館。陳勇儀決定退休。2011年,他剛好60歲的時候,關閉重慶樓,正式退出餐館葉,過上自由自在的退休生活。
責任編輯: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