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影評

給厄運者勇氣和希望——評《生命因妳更強》

電影《生命因妳更強》(Stronger,陸譯:堅強)改編自真人真事,記錄了2013年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受害者的心路歷程。影片依據傑夫‧鮑曼(Jeff Bauma)與布萊特‧威特(Bret Witter)合著的同名回憶錄改編,拍攝時還原場景,帶領觀眾感受傷痛以及倖存者痛苦和掙扎,感悟唯有愛、無私和感恩才是遭受厄運的人走向新的人生的希望。

電影簡介

Jeff(傑克·吉倫哈爾 飾)在和女友Erin(塔提阿娜·瑪斯拉尼 飾)分手後,依然念念不忘,希望可以重歸於好,於是決定改變自己,融入Erin的生活。在得知Erin要參加馬拉松賽後,他來到終點線附近,為她打氣,給她一個驚喜。不幸,大爆炸突如其來,站在恐怖襲擊者身邊的Jeff痛失雙腿。在他甦醒後,忍住劇痛和創傷,向警方提供了關鍵資料,協助捉到其中一個施襲者,並成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傑克·吉倫哈爾在《生命因妳更強》中飾演Jeff海報。(電影官方網站)

可是對於Jeff來說,漫長的改變才剛剛開始,他需要接受數月的物理和心理治療,在身心傷患困擾之下,他仍要向世人展示堅強的一面。在Erin和家人的支持下,他克服內心的矛盾,令自己變得更強,亦鼓勵他人。

「戲」說新語

坐在輪椅上,失去雙腿,面色蒼白。2013年的波士頓馬拉松大爆炸之後,Jeff成為恐襲慘劇中倖存者標誌性的面孔。人生發生如此巨變,如何面對自己悲慘的遭遇,如何去面對未來的人生?

用愛共同承擔

失去雙腿,對一個原本健全的人來說是難以想像的。影片真實還原了一個經歷巨變後,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困難,令人變得無比沮喪。比如,起床後試圖把已不存在的腿放到地上而跌倒,無法再和兄弟們一起打球和喝酒,無法不費一點功夫在半夜去洗手間,無法歡快地開車。隨之而來的是失去自由和隱私。

頹廢墮落,消極逃避,Jeff說:「某個背包裡裝炸彈的白痴殺不死我,但這沮喪的感覺卻幾乎讓我死去。」

並不知道Jeff在現場的Erin在爆炸發生後,突然在電視的循環新聞中看到了失去雙腿的Jeff,驚魂未定的她無比錯愕和激動,這個男生本不必出現在那裡,因為愛她,為了融入她的生活,改變自己,才來到終點為她打氣加油,卻成為慘劇的受害者。

Erin將如何選擇?因為這個選擇,將是一生的責任,她要和一個不健全的人,去共同面對生活的全部,而在這個過程中,她將要承受的生活壓力會遠遠大於她可預見的人生。

記錄2013年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受害者心路歷程的電影《生命因妳更強》劇照。(官方劇照)

Jeff在整個康復過程中,祈求Erin陪伴他,他依賴她。Erin是他精神力量的來源。Erin因為熱愛馬拉松運動,塑造了她積極樂觀和堅韌的性格。她不但要安慰Jeff,更鼓勵和迫使他振作。影片中用了很多鏡頭來表現兩個人內心的掙扎和痛苦,每一次兩人在各自達到所承受的極限時,都能在掙扎之後,鼓起勇氣,再次回到彼此身邊,每一次的笑容都夾雜著淚水。亦正是這份情感令人動容——當遇到悲劇或打擊時,人們可以依靠愛他們的人。

責任與感恩

Jeff最初被迫成為了公眾眼中的英雄,如他所說:「波士頓需要一位英雄撫平大家心中的傷痛,媒體也要有新聞可以寫。那時我還需要休養和恢復,但在我搞清楚發生什麼事之前就被推到大眾面前,揮舞旗幟、訴說波士頓有多堅強。我一點都不堅強,差得遠了。」

的確如此,如果「愛」是兩個人勇敢選擇的心靈動力,那麼日復一日的痛苦,那個漫長的從創傷後遺症中走出來的過程中,在心靈備受煎熬和承受壓力達到極限的時候,當愛情回歸平淡的時候,是責任與感恩又支撐著他們。

記錄2013年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受害者心路歷程的電影《生命因妳更強》海報。(電影官方網站)

當Jeff和Erin都想放棄的時候,他們生命中的天使降臨了——女兒Nora的到來,讓原本脆弱的Jeff不能夠繼續像個孩子一樣,無限度地依賴Erin,他需要成長。他的好友大衛親身見證了Jeff人生中感人的一刻:「當他的女兒行第一步時,我們在場,看著這個正在學習重新走路的男子,與他的女兒一起走她的第一步時,真的非常感人。」

無私的精神 平凡的英雄

影片所體現的價值觀引人共鳴,如電影監製杜特說:「電影其中一個中心問題,亦是Jeff時常問自己的問題,就是為何他會成為了那麼多人的象徵標誌?英雄的意義是什麼?你是否要做一些英勇行為?還是單純地啟發別人去做一些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事?」

有誰願將自己的痛苦無助脆弱示人呢?能夠走出陰影,將人生展露於人前,特別需要勇氣。Jeff做到了,把它分享出來,給予那些剛經歷苦難,或在生活中掙扎的人以希望和勇氣。

正如傑夫‧鮑曼說:「拉斯維加斯槍擊案、颶風受害者和其它世界上發生的事都令我心情沉重。但如果今晚入睡的時候,我能知道某個小孩因為看了《生命因妳更強》而更堅強、能夠面對屬於自己的戰役,那這一切都值得了。」

責任編輯:童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