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才可能結成的稀有果實 知道它的傳說後好受打擊
【大紀元2017年12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思靜綜合報導)2016年有網友在臉書社團「爆料公社」裡分享了兩張結了果實的照片,引起不少網友討論。
原因是這顆綠色大果實可是需要50~100年不等才有可能生得出來。
而這個難得一見的果實,其實就是「竹子」的果實「梨果竹」。
而且附近的竹子也可能會相繼開花,造成大片竹林死亡,因此在中國和印度還有竹子開花就會帶來災禍的傳說。
在中國有「竹樹開花,必有大災」的說法,印度則是「竹樹開花,饑荒發生」。
對此網友熱心留言表示:「小時候我成長的地方整座山到處是竹林,綠竹,麻竹,桂竹,烏脚竹……種類繁多,它們生命週期都不一樣,但花都是白花。竹子在開花的前一年就失去長竹筍的能力,開花後就開始枯黃,待果實落地它的種子就散開來,嚴格來說竹子結束生命是為了繁衍下一代。」
真希望竹子開花結果只是為了繁衍下一代,而不是像傳說的那樣——是災禍的預兆。
分享出去,讓大家也一起看看珍貴的竹子果實吧!
責任編輯:蘇明真
周曉輝:閒說「竹子開花」
文/周曉輝
據大陸媒體報導,近日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老翁鎮平原村的何姓農家房屋前,一窩綿竹不僅開了花,還結出了竹米。而據報,在去年四川地震前的兩年間,四川竹子曾大量開花。竹子開花是一種非常少見的現象,通常它們會在同一時間開出小花,花朵凋零後原本青翠的竹葉也會跟著枯萎,接著竹子便會成批地死去。竹子開花僅僅是自然現象嗎?
事實上,從古到今,中國人對竹子都十分偏愛,把竹子喻為君子,喜竹、愛竹、誇竹、讚竹,諸多情感貫穿在文人所作的無數歌詞詩賦中。不過,古人對竹子的忌諱也很多。因為竹子是無性繁殖,生長有周期,竹子一開花就會成片死亡,所以很多地方忌諱家中養竹子,認為竹子死亡會給家中帶來不吉祥,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竹子開花,人畜搬家。」「竹子開花,亡人破家。」因此古人很少有人送竹子,要送也是畫的竹子,因為畫的竹子永遠不會開花,俗稱「竹報平安」。
此外,宋代的《太平廣記》中還記載道,在唐朝開元二年六月的時候,終南山的竹子開花結子,佈滿了整個山谷,大小就像是麥粒。那年天下鬧起了饑荒,那些竹子也都枯萎而死。人們都拿它來吃。後漢襄楷曾說:「國裡的竹柏枯萎時,不出三年,國主當死,人家的竹子結了子而枯死的,家長當死。」終南山的竹子開花枯死後,果然在開元四年的時候太上皇駕崩了。
在四川近四十年的歷史上,也曾出現了三次大量竹子開花,而且主要發生在於川、甘、陝的野生大熊貓重點生存區域,其後均發生了地震。
1974年,四川岷山地區陸續出現箭竹開花枯死。1976年,當地發生了裡氏7.2級的松潘—平武大地震。當年中共毛、周、朱死去。其後當地又陸續出現竹子開花,至1983年至1985年,邛崍山系再次發生竹子大面積開花。1986年8月在四川省鹽源縣發生5.2級地震。2005年,岷山山系再次出現竹子大面積開花枯死,截至2007年底,開花竹總面積達到2.4萬公頃。2008年5月,四川發生7.8級地震。
對於竹子開花與地震是否有關係,專家們表示目前尚無法判斷,只能密切關注。不過,民間一直把植物異常現象,如竹子開花,竹筍發芽等作為預報地震的一項指標。
無獨有偶,關於竹子開花,在與中國毗鄰的印度幾千年的歷史裡也一直被看作是不祥之兆,甚至公元前500年的梵文敘事詩《摩訶婆羅多》中也如此描述竹子開花。2006年末到2008年,印度東北部靠近緬甸的米佐拉姆區的竹林大曾面積開花,這在當地48年難得一見的景觀卻引起了人們的恐慌,因為在當地人看來,竹子開花就意味著饑荒的來臨。
根據當地的民間傳說,竹子開花預示著鼠患將會席捲這個地區,成批的老鼠會吃掉稻田和糧倉裡的糧食。事實也的確如此:在竹子開花的兩個星期裡,一次就有成千上萬隻的鼠群襲擊了稻田,幾英畝的田地瞬間毀於一旦。當地農業科學家詹姆斯(James Lalsiamliana)在接受英國《泰晤士報》採訪時說:「我們面臨著饑荒的危險。竹子開花,老鼠的數量就會猛增,隨後這些老鼠破壞稻田。它們成群出現,行動起來有風呼嘯而過的聲音,在幾個小時內,一片稻田就全部命喪『鼠』口。」
更讓米佐拉姆地區民眾恐懼的是,上次竹子開花是在1958年至1959年之間,當時造成的饑荒導致1萬到1.5萬人死亡,使得幾十萬人流離失所。由於印度政府的不作為,導致了印度動盪不安的東北部的分離運動之一「米佐饑荒陣線」的形成,後來發展成為「米佐民族陣線」。而此前1911年和1862年的竹子開花同樣觸發了兩場毀滅性的饑荒。
對於竹子開花後的鼠患,科學家的解釋是:竹子開花後結成的果實,因為富含蛋白質,所以為老鼠提供了享受不盡的饕餮盛宴,從而導致鼠量的上升。不過,這種解釋並沒有得到驗證,科學家們建議避免饑荒的唯一方法,就是讓農民們種植老鼠們吃不到的水果和根莖農作物。
世間萬事發生皆有因有果,或許就在這不經意間,上天在透露著某種信息給迷中的世人,只是我們看懂了嗎?@
(本文只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責任編輯:蘇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