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和俗童子訓》(三):擇仁者  啟善道

作者:貝原益軒    編譯:劉如

人氣: 16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擇仁善者相伴

富貴之家,應該早早選擇品行端正的仁善之人陪伴在孩子的身邊。避免一開始就跟惡人混在一起染上惡習。貧窮人家的孩子,也要讓他跟好人交友,避免染上惡習。大致來說,儘早啟蒙和慎重選擇周圍與之交往的人,就是古人所說的育兒良方。請務必遵照此法,進行啟蒙教育。

以善道啟蒙

1.有德者相伴  隨時當場教導(此處原無標題,譯者添加) 

一般而言,養育孩子,在他一出生,要選擇乳母時,就必須選擇性情溫和、謹言慎行、品德忠厚之人。乳母之外的其他相伴者,擇人時,也大致以此為准。

如果在孩子剛剛能夠自己吃飯、說話,能分辨人的表情是喜還是怒的時候,就能有人從旁跟隨他,不停地在日常生活的各種情形下,當場指正教導,孩子一般都會聽話,很容易訓誡。所以必須從幼年開始,進行啟蒙教育。否則,壞事見多聽多,無人制止訓誡,被污染成為日常惡習後,再行勸導,那麼,一開始就滲入身心的惡行,就會變成主導,要想改惡從善,實在太難了。

打個比方,就如同孩子習字,一開始就以不良的字體作為範本來學,那麼,即使後來換成優良的範本,其字體,也很難改好了。恐怕一生也難以改正。人品的教育也是如此。

所以,第一是撒謊,接著是任性,這兩者必須儘早嚴格訓誡。撒謊和任性,是絕對不能容許的非道德行為,尤其是尊貴之家的孩子,若不儘早教導,長大後就會變得非常嚴重,因為地位高貴,很難聽從諫言。

2.孩子變壞 皆因不教、誤導、或方法不當(此處原無標題,譯者添加)

但凡孩子變壞,皆因父母、乳母、身邊陪伴的人不懂教導。或對錯事惡事聽之任之,或對孩子極為溺愛,言聽計從,不教導不訓誡,反而引以為榮進行表揚,使得孩子的善良本性被蒙蔽、受到嚴重損害。(此為疏於教導或者乾脆誤導)

又或者為了哄孩子停止哭泣,使用騙孩子、威脅恐嚇等手段來獲得暫時的解決,以此應付了事,那麼,等到後來,如果孩子發現,大人的哄騙和威脅都是假的,就算不聽話犯了錯,身邊的大人過後也沒有真的懲罰自己,孩子今後就學會了偽裝,變成陽奉陰違之人,絕不會真的聽話了。(此為治標不治本,孩子並不懂得被制止的原因和道理)

還有人動則以恐怖殘忍之事,來嚇唬孩子,經常這樣做就會使孩子變成膽小怕事的懦弱之人。武士之子的教育,在這方面尤其要注意。幽靈、鬼怪、妖魔等只圖恐怖奇異為主旨的故事,大人要小心,絕對不要讓孩子聽到。(此為只圖大人省事,把孩子嚇住了,就變成綿羊一樣乖乖聽話了,但同時剝奪了孩子健康勇敢的天性,一生將碌碌無為,甚至可能失去善惡的獨立思考,變成屈從惡勢力的工具)

再者,當孩子違背大人的意願時,大人並非以理服人,而是嚴厲苛責孩子的過失,並棍棒相加,隨意打罵,傷害其自尊,就會招致逆反的傲慢心理,反倒適得其反。過錯得不到改正。

因為大人為解氣、順心,隨心所欲地對待孩子,以各種言語折磨孩子,怒罵孩子、攻擊孩子,強行讓孩子屈服於大人時,就會扭曲其心理,使得孩子憤然抵抗,放縱自己,亦或者因感到不公、內心不服而招來強烈的嫉恨心,等等後果不一而足。(此為方法不當,感情用事,以惡制惡)

相反,如果父母太過心疼孩子,過於溺愛和驕縱,孩子就會對父母毫無懼怕之心,敢於無視尊長,折磨家人,諸事任性妄為,對人態度放肆,極為無禮。不該做的反倒讓他去做,本該嚴肅制止的反倒覺得孩子聰明敢為,將來不會吃虧,做得很好,很開心地對待,不覺得痛心,讓孩子耳濡目染各種惡行,爭強好勝,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以為這樣才能維護孩子不受傷害,將來不至於被人欺辱,於是孩子被嚴重誤導。

當這一切成為日常癖好和習慣後,他的這些長年形成的所謂惡智慧,幾乎主導了此人的本性,即使有人發現並當場就給他指出,進行勸善,他也絕對不會相信自己有錯,根本聽不入耳。(對比發洩情緒的打罵、強制式的教育,這裡走了過於放縱的另一個極端)

幼年不教或誤導,長大後無論如何勸誡,都很難令其悔改。有人不知道這層原因,認為孩子長大後的種種惡行是天性所致,也就是天生如此,這實在是只見表像,不知就裡的錯誤認識,實為大人的愚見。

譯者解讀

以上是《和俗童子訓》「卷一 總論上」的第三和第四節的內容。上文中括號的內容皆為譯者所加。

對比《三字經》,明眼的讀者就會發現,實際上是進一步具體展開三字經的開篇主旨:教育的目的是開啟善良本性,不讓品德歪曲和蒙蔽。還是在論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接觸的環境和人事善惡不同,所以習得的東西就會相差很遠),苟不教(如果不教導),性乃遣(善良的本性就會變遷)」:他告誡大人,孩子是好是壞,取決於父母和老師為主的長輩是否重視, 是否懂得教育方法,責任在大人。這也是《三字經》「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的展開論述。可貴的是,作者寫的很細膩,各種不對的教育做法會導致什麼品性的孩子和後果,寫的十分詳盡,因此讓人很容易對照和糾正。

這裡讓我們解開了對儒家教育的誤解。嚴格教育不等於情感發洩的打罵,更不是不近人情的高壓強制,如果真的如此,豈不是奴性教育,豈不是違背謙謙君子的修養,如此矛盾的野蠻教育方法絕對不會是儒者所為,應該是理性而智慧的。

作者還把早教育和嚴格選定孩子接觸的人作為一個具體而實用的方法,教給對儒學毫不熟悉,無法接受正統儒學教育的普通百姓。並反復將這樣做的根本原因講明白,讓人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實在是用心良苦。

責任編輯:盧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