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三差五的,母親常常在我耳邊嘀咕隔壁鄰居的狀況:「妳Z嫂憂鬱症又發作了」、「她那智能障礙的兒子病情更嚴重了」!老人家憂心忡忡的,神情、語氣帶著些許不安與憐惜。
面對這般情景,我總是寬慰母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沒有絕對的美滿」……。雖然,最後她都啞口無言;但是,仍掩不住無奈與擔心之情。
一天,Z嫂出院返家,母親有感而發,竟權充醫生分析起對方的病因來。她表示:妳Z嫂的病是來自於先生長期粗暴的對待,和掛慮兒子日後的照護問題。說著說著,不免對Z哥有一番責難:往日胼手胝足、白手起家,如今事業有成、洋洋得意,不懂珍惜、疼愛糟糠之妻,就是一個負心漢。
這話聽來不無道理。然而,人與人之間的恩恩怨怨錯綜複雜,豈是眼睛所看到的表象,就能夠說明一切呢!見母親陷入負面情緒當中,我故作輕鬆的笑道:「或許,Z嫂上一輩子對丈夫和兒子做過不好的事,必須用這一生來償還吧?!」似乎找到足以信服的理由,老人家一陣默然後,輕輕的搖頭嘆息。
其實,試著想幾個問題:誰沒有缺憾呢?上自帝王將相、名門望族,下至平民百姓、匹夫匹婦,何人能夠倖免呢?而這一面看是缺憾,那麼,另一面是啥呢?前兩個答案,自是不言可喻;後一個疑惑,就耐人尋味了。從另一面看缺憾,就會明白──它是一種修行。
在修行中,透過缺憾的試煉,讓我們知道,生命的潛能有多深;透過缺憾的重擔,讓我們知道,生命的耐力有多大;透過缺憾的痛苦,讓我們知道,生命的韌性有多強。缺憾的另一面,原來是要告訴我們:生命的內涵深厚、寬廣啊!@
責任編輯:方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