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11月29日訊】有一位留學巴黎的美國女孩寫了一本暢銷書,叫做「向巴黎夫人學品味」(Lessons from Madame Chic)。求學期間,她寄宿在一對法國貴族後裔夫婦家裡。最令她感到震驚的是,不管在什麼場合都穿著十分得體的女主人,衣櫃裡面竟然只有十件衣服。
在時尚之都巴黎,每天都有各種新款設計層出不窮。生活在時尚中心的人們,怎麼會只需十件衣呢?
正想著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好朋友盧小樂從巴黎留學回來。一身簡單大方的衣服,襯托出乾淨的氣質。隨身攜帶的白色手提包,上面沒有任何logo。
人其實不需要太多物質
出國前的她判若兩人。
出國前,作為一名奢侈品愛好者,極盡了鋪張浪費的事情。出門在外,身上總少不了一些可圈可點的亮點。香奈兒包包,卡地亞手錶,還有各種我叫不出名字的服裝品牌,身上到處貼滿了標籤。
彷彿只有那些標籤,才可以顯示她與眾不同的品味;彷彿只有那些標籤,才對得起她鋒芒畢露的存在。
而她的家中,早就變成了當代博物館。梳妝台上排列著一百多支口紅,全都是各品牌的最新款。打開頂天立地的衣櫃,各種名牌包包倒下來。而卧室裡的冰箱,居然存放了一百多瓶法國香水。
然而留學回來,她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將珍藏了多年的法國香水全部送人,一櫃子名牌包包,統統處理掉。
前幾天去她家,卧室裡那個存放香水的冰箱已經不見,梳妝台上乾乾淨淨,只有少量的幾支化妝品。
我一臉驚疑,不知道是怎樣的經歷才帶來如此大的改變。而她只是淡淡地對我說:在法國三年,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其實不需要太多物質。
於是在暖暖的陽光中,她講了一些事。
把日子過成詩和貧富無關 和修養有關
在法國,沒有人會因為你擁有昂貴的物品而更看得起你,也沒有人會因為你淡泊物質而另眼看你。你是世世代代的貴族,還是斤斤計較的市井百姓,這一切都寫在你的臉上,融化在你的一舉一動間,並不需要太多的物品來偽飾。
所以他們對待物品的態度更為客觀。脫離了炫耀和攀比,物品就回到了物品本身。它為我們的生活服務,並讓我們生活得更好。
在有些法國人家中,可能有一套昂貴的餐具。用精緻的方式吃飯,是對生活的尊重。但他們很可能沒有車。因為巴黎四通八達的地下鐵,足以滿足任何的交通需求。
我們早就習慣了為擁有一些東西而沾沾自喜:我擁有名牌手錶、三克拉的鑽石、蘋果電腦、名牌眼鏡、兩輛車、三間房子……。一切就像是永無止盡的追逐,物品成為唯一的尺度,所有人都深陷其中,並為此奔命。
法國人也擁有。但是他們擁有的和我們如此不同。他們擁有陽光午後的小憩,一杯咖啡,一把座椅。他們擁有質地優良的服裝,不用太多,只要夠穿。他們擁有經久不衰的莎士比亞書店,把文化變成一種樂趣。他們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吃一點點甜食,品一點點紅酒。
價值感缺失 物品就成為唯一的尺度
同樣和修養有關的,還有自由生活的能力。在法國,每個人都可以循著內心的方向,去過想要的生活。無論是想成為資產萬貫的商人,還是想成為歲月靜好的農夫,都是一種追求。
我見過一個年輕的法國女孩,獨自來旅遊,因為她喜歡東方的文化。21歲的她,利用課餘打工賺來的錢,已經遊歷了十幾個國家。未來,她的夢想是來亞洲工作,做一個文化交流者。
放棄法國的生活,來到這個國家從零開始,從世俗意義上看,絕對不是明智的選擇;但在國外,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因為對於人生方式的追求,遠比物質來得重要。
所以法國人會有各種各樣的人生追求,無關你擁有多少套房子,也無關你擁有多少件衣服,只關乎你是否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大部分21歲的女孩都在用父母的錢去買很多很多衣服,然後爭相嫁給富二代,賺很多很多錢,再買很多很多衣服,用源源不斷的物品來充實自己的生活。由此,價值感缺失,物品成為唯一的尺度。而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感,才會發現人其實不需要太多物質。
就像我那位曾經沾滿物質氣息的朋友,留法三年後,居然搖身一變成為了空靈的女子。清空了梳粧台上那些泛濫成災的口紅,送掉了自己收藏的一百多瓶香水,也給自己的心留出大片的空間。
然後一個華麗的轉身,國際物流專業出身的她,居然轉行做起了設計師。雖然薪水只有別人的一半,卻是她夢寐以求的方向。在國外的經歷給了她價值觀上的轉變,讓她順應了自己的願望。人不需要太多物質,但是人需要滿足自己內心的追求。
即使是在時尚之都的巴黎,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衣服和物品層出不窮,人們也不會整天沉迷於購物而忘記了生活的意義。
人們知道,比衣服更重要的,是穿衣服的人;比物品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這些物品來成就更好的自我。
法國人只需十件衣,恰恰是對生活的尊重。因為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讓他們的物品少而精良。因為對於人生方式的追求,讓他們更關注自己做什麼,而不是買什麼。
有詩歌可飲酒,有夢想可實現。這才是讓我們人生更為充實的方式,而這些,都遠比物質本身來得重要。
——轉自《看中國》
責任編輯:蘇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