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11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晴玳台灣高雄報導)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癌症35年蟬聯榜首,而消化道腫瘤如胃癌、大腸癌等,皆排名十大癌症之列,其中大腸癌發生率更連續9年居冠。究其原因,概由老化、飲食等多重因子長期影響所致。當今,促進國人健康福祉,防癌、抗癌蔚然成為全民健康保衛戰。
現年54歲的黃女士,因便秘赴醫就診,經大腸鏡檢出腫塊,切片後確診罹患大腸癌,並有肝臟及腹膜轉移。醫師為她切除癌灶,並施作暫時性人工造口,以便後續治療。對於未來,她別無懸念,勇敢迎向抗癌路。
現代人聞癌色變,然而消化道癌症,初期幾無任何症狀,可一旦出現病症,都已進入晚期,其中約有1-2成會出現腹膜轉移。在台灣,當胃腸癌症腹膜轉移(癌細胞在腹腔內擴散),輒被判定為癌症末期,平均存活率約半年。多數腫瘤科醫師因為手術預後不佳,僅建議安寧緩和治療。
根據臨床研究分析,消化道癌症的轉移擴散路徑,可藉由三個方式:血液轉移、淋巴轉移與腹膜轉移。一般傳統化療,主要針對血液及淋巴轉移;至於腹膜轉移,療效仍然有限。過去台灣醫界,凡在手術中看到腸胃癌症出現腹膜轉移,率做緩和手術,並建議全身化療或安寧照護。
手術結合熱療 腹膜癌化治療的新選擇
而今,經過20多年醫療技術的研究發展,消化道癌的治療出現了新選擇!國際醫學專家發現,腹膜是腸胃癌轉移的主要去處,若在腹膜癌化(擴散)早期,施以「腫瘤減積切除手術」及「術中腹腔溫熱化療」,可達到不錯的效果。根據日本Satoshi Murata的臨床驗證,7年存活率可達到81%。而只做手術者則僅37.8%,兩者差距1倍。
所謂「減積手術」,是指切除一切肉眼可見的腫瘤組織,包括原發腫瘤與腹腔轉移腫瘤,其範圍視腫瘤侵犯的程度而定。「溫熱化療」,則於腫瘤切除後,再以42~43℃的化學藥劑灌洗,毒殺腹腔內殘留的腫瘤細胞。其原理,是利用癌細胞的低耐熱特性,先以高溫破壞癌細胞膜,再讓化學藥物長趨直入,殺死癌細胞。
溫熱治療,全名為「高溫腹腔化療灌洗術」(HIPEC),是當前治療腹膜癌化最有效的方法。其熱療效應如同救火,先以電鋸割開鐵門,再用勁流灌救;高溫與高濃度的化學藥物如同強勁的水注,可以直驅細胞質或細胞核內,一舉殲滅火源。
其實,溫熱治療的概念,早在1980年代既由John Spratt提出,後因機器迅速地疊代進步,將溫熱治療由學理導向臨床,至近5~10年始獲長足進展。在過去,這種套裝式的積極療法,已是腹膜假性黏液瘤、腹膜間皮瘤的標準治療模式。今(2017)年,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更予以肯定,用來治療大腸癌,同具療效。
「腫瘤減積手術」與「腹腔溫熱化療」的開發,顛覆了腫瘤醫學界的傳統醫療模式,為患者帶來了新希望。根據法國的研究報告指出,大腸癌引發的腹膜癌化,只做手術和手術加熱療,五年存活率的差異是13%比上51%。
針對胃癌腹膜轉移患者,法國醫師Glehen、日本醫師Yonemura等醫療團隊的臨床應用,也提出了令人鼓舞的結果:其5年存活率為23-27%的長期存活,中位生存期為15-15.5 個月。這些結果證明肉眼下完全腫瘤切除,增加了腹腔溫熱化療的功效。
精良儀器及技術 是最佳醫療服務保障
50多歲的謝先生經常腹痛,到阮綜合醫院就診,電腦斷層掃描查無異狀,但胃鏡檢查卻發現胃壁滿布腫瘤,經過近19小時的腫瘤減積手術後(包括全胃切除、淋巴廓清、以及大範圍的腹腔腫瘤切除等),隨即施予腹腔溫熱化療,後續並接受全身性化療。患者手術距今已半年多,不但活得開心,連進食都很順利。
為提升醫療服務品質,阮綜合醫院斥資數百萬元,引進同時通過美國FDA,歐盟CE認證的「全自動腹腔溫暖灌注儀」,並成立跨科別醫療團隊,專責執行手術及熱療。為精進醫療技術,阮綜合溫熱治療中心主任洪國禎,兩年來並自費百萬元赴國外進修。
洪國禎表示,實證醫學雖認可減積手術與腹腔化療,對於治療腹腔擴散的大腸癌與胃癌,優於全身化療,也有助於預防腹膜轉移。惟手術過程中,須使用腹膜剝離術,並合併切除多處臟器組織,時間長且風險高,醫師須具備純熟技術及豐富經驗,方可肩負醫療救治使命,如實嘉惠病患。
他指出,整個療程療效,減積手術是核心關鍵,減積手術能否將腫瘤切除乾淨,直接影響到溫熱化療的效果;而腫瘤之成功切除,又取決於醫師的專業技術及腫瘤的嚴重度。純熟的手術、醫療與照護服務,對於術後恢復與病患的存活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醫療行為有其極限性!所有複雜的侵入性治療都帶有風險;經驗的累積,雖然可以降低風險,卻也無法完全免除風險。」他強調,嚴格規範篩選病患,可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率,「如何將腹膜癌化早期的病患找出來,積極介入治療,讓他們延長生命」,這是他正待努力的。
目前可適用HIPEC緩解症狀治療者,除了胃癌、大腸直腸癌,還包括闌尾癌、卵巢癌、間皮瘤、腹膜假性黏液瘤等腹腔轉移的病患,或是肺癌、肋膜間質癌、乳癌引起之胸腔積水。
責任編輯:杜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