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民主100問》之十二:和平民主的歷史觀
【大紀元2017年12月06日訊】編者按:2015年7月9日,中共開始密集抓捕、傳喚全國各地的維權律師及其助理。王宇、王全璋、李和平、謝燕益、周世鋒、謝陽、隋牧青、李春富等一批知名律師被捕,有的至今下落不明。謝燕益在被非法監禁553天後,獲釋回家。他在監獄中遭遇了怎樣生與死的考驗?謝燕益親自寫下近20萬字的《709紀事與和平民主100問》,大紀元網站首發此書,將分兩大部分連載:其一為《709紀事》,其二為《和平民主100問》。
46. 如何做才能讓國家生活趨於正常?
答:2015年以來發生的幾個事件和形勢表明,中國正從和平民主的維權運動階段被迫轉向和平民主與暴力革命賽跑的歷史時期。對於徐純合案、709案、雷洋案以及法輪功冤獄持續惡化,這些如此是非分明的問題當局不僅未能及時糾正,還採取斷然的態度反而向反動的方向更進一步,充分說明了專制統治者的恐懼及局勢的失控,充分揭示了專制政權包括最高當權者在內過度依賴警察等維穩系統、維穩力量。維穩力量與專制政權牢牢地綁在一起,這將注定人道災難會相續不斷地發展下去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走向和平民主的道路是唯一可能挽回大多數民意、民心,取得諒解與支持的選擇。只有儘快採取釋放政治犯、良心犯,愛你的敵人開啟和平民主之路,結束成王敗寇暴力通吃、強權即真理的歷史,走向現代政治文明,朝野雙方習慣於和平對話,民間的和平抗議、和平集會、和平的遊行示威等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尊重和保障言論自由、結社自由、新聞自由,為終結專制立憲會議及全民普選作準備並釋放明確信號,讓選舉決定公共權力,不同政治勢力進行公開的合法競爭,才能扭轉局面走出困局。也只有這一選擇才能幫助體制內良知尚存的人士擺脫困境走向新生,否則暴力革命將不可避免,其結果就是專制統治者死無葬身之地!
47. 帕累托累進與人權天花板?
答:帕累托累進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是指在沒有任何人情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一個社會推進人權事業,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共同的利益保障。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不是看其富人有多少奢華與榮耀,而是要看其最底層窮人、弱勢的保障與尊嚴,不是看其繁榮、順利的時候,而是要看其災難、危機的時候,比如在大地震、核危機、瘟疫流行等大災難來臨時人們的自治能力、自救能力、自愈能力、互救互愛的精神、技術環節、精細的細節、替代性方案、危機機制、理性與創造力、誠信與團結、文明習慣、善的信念以及上述系統的協調。不是看奧運會、G20 權貴的盛宴面子等繁華場面,而是要看其監獄、殘疾人學校、救助站、福利院、弱勢群體、少數權利等一些死角的權利保障、救濟機制、人道關懷方面。
48. 為何說香港、新加坡無民主有法治是一場騙局?
答:有人提出,香港和新加坡都是有法治無民主的華人社會,那裡不是也很好嗎?經濟發達繁榮,社會文明自由,為何中國不能效仿走它們的道路?進而有人鼓吹什麼新加坡模式?這些觀點一看便知,要麼是不了解新加坡和香港的無知之見,要麼就是別有用心之論。
香港和新加坡實際上是一種精英共和基礎上的法治,儘管它們沒有實現完全意義上的普選,但是它們都是在英美上層民主政治架構下造就的法治社會生態。香港原來作為英屬殖民地,在其頂層權力結構中形成了權力制衡而並非利出一孔,就是說英國無論皇室還是議會兩黨以及司法對統御香港的政治權力上先天形成了相互制衡的權力格局,這就奠定了香港法治社會的基礎。而新加坡由於其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於東西方亞太地區的交匯點上,出於戰略考慮其作為二戰後西方(英美)在遠東亞太地區扶植起來的一個親西方的政權,李光耀等新加坡的精英集團一方面接受英國的普世價值及普通法教育,另一方面在經濟政治上,西方對新加坡給予的重點扶持和影響,勢必對新加坡李氏集團的權力產生某種制約,李氏集團從自身利益考慮也不得不進行某種妥協,由此權力受到了一定的制衡(法的精神在於權力制衡)。這就是所謂的新加坡模式。新加坡的港口貿易和國際金融服務業在大國輻射之下,可以輕輕鬆鬆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而這一切就是所謂的無民主有法治的真相。而新加坡所謂的繁榮與文明現狀也絕非拜李氏集團所賜,如果與專制社會比爛,新加坡的民主與法治是五十步笑一百步,事實上時代需要新加坡崛起新生的政治力量擔當人道使命,新加坡的明天以及平民的權利與福祉也有待進一步的拓展與提升!
進一步說,有人鼓吹,可以先法治後民主,先自由後民主。一個專制權力不斷製造人道災難,每延續一天都是極不人道的,對人類的尊嚴和文明都是毀滅性的打擊,嚴重的後果再怎麼估計都不為過,況且這個深重的專制傳統綿延幾千年積重難改困難如山。弱民在強權凜凜之下,意圖稍減官權之禍的當口,有人公然為專制張目,甚至說什麼英美實現普選也是晚近的事,英、美分別於1911、1964年才實現全民普選,只要給下等人民經濟自由就行了。這一論調,對一個國家的民主進程不僅忽略了其歷史條件,也忽略了民主的實質。
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是為了保障人權實現相對的公平與效率而存在的。如果說英國、美國於1911年、1966年才實現全民普選,如果按照絕對化的邏輯,世界上恐怕沒有一個完全普選的國家,任何一個國家的選舉制度都有它的局限性,包括候選人制度、選舉委員會制度、選民登記制度、間接選舉制度,直到特朗普2016年當選美國總統時,美國仍然採取選舉人團制度,它的選舉結果都不是美國公民直接選舉的結果,甚至有時會違背多數選舉人的意志。儘管任何選舉都有它的局限性,都需要不斷完善發展,但是政治開放性的競爭、精英共和、多元政治勢力共存、形成利益代言機制、議會鬥爭、權力制衡、社會契約還有選舉機制這些憲政、民主、法治的精神實質和具體機制在英美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有了上述這幾個機制,社會公正就有了基本保障,道義也就有了位置,並且這樣的社會就具備了內生向善的基因,它在客觀效果上和歷史上起到了人類社會得以不斷向文明人道邁進的基石作用,與專制有本質區別。而後起之秀如韓國、台灣等只用了10年至20年就邁進了比較完善成熟的民主社會。
無論從事實上還是在邏輯上來看,諸如:先法治後民主、先自由後民主都是一些假問題。民主會亂而專制穩定諸如這類的觀點一定要認清它的危害性!首先民主會亂沒有任何事實根據和邏輯依據。其次民主不會亂,專制才是禍亂之源,必須堅定這樣的信念。民主再怎麼亂也比專制好。民主是大眾進行政治學習的最好方式,彌合精英與大眾的鴻溝,讓智慧與良善不斷生長。
49.和平民主的歷史觀?
答:任何專制的歷史都是一部偽史,試圖還原歷史的真相,是和平民主文化的幾個任務之一。它既從每個個體的經歷記錄出發,也關注到個體生命折射出人類整體的尊嚴與命運。人類的歷史的整全性只有通過人性的覺醒、神性的復歸這一覺悟才能得以完成。在這一層面上來看,制度決定論、工具理性、實證主義、歷史決定論等等無論其後果是揚善抑惡或抑善揚惡都將是局限的,這部去偽存真的歷史也是人道使命和正義成就的基石。諸如「歷史選擇了共產黨」,當時中共是打著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憲政的旗幟獲得人民的支持,而當時的國民心理的真實狀況,這個理想主義到底有多少人懂得它的真正意義,又有多少投機心理、勢力之舉對自身利益的盤算以及國民性等等都需要重新審視!只有建立在向善的普世價值的信仰敬畏神性的立場上才有誠實品性,歷史應當是誠實品性結出的花果!
50. 國家強大與公民自由?
答:國家強大是手段,公民的自由、尊嚴和福祉是目的。只有每個公民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實現,公民健全強大,國家才能真正強大。個體的自由充分發展不單不是國家強大穩定振興的障礙,而且還是其基石,沒有任何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是由一幫孱弱的奴隸組成的,為個人爭權利則是為國家爭權利,為個人爭自由則是為國家爭自由,批評政府防止國家為少數人綁架成為專制奴役的工具就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
靠專制強權和謊言洗腦建立起來的所謂強國,個人、政黨、國家、軍隊都成為獨裁者的工具,那是獨裁者的美夢,卻是人民的噩夢和災難。短暫的國家強大就像納粹德國、斯大林時期的蘇聯,在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統馭下的國家社會主義,人成為手段,為了一個虛妄的國家或民族的復興、強大,千千萬萬的人被踩在國家的腳下成為奴隸。這樣的國家,國家與公民的利益背道而馳,這樣的國家越強大人民越悲慘、壓迫越深重,只有抵抗這樣的國家,才有真實國家的出路。
當國家成為既得利益集團巧取豪奪壓迫奴役的工具,利用意識形態的謊言,煽動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煽動仇恨、謊言加暴力。利用諸如計劃經濟、公有制、社會主義、各種花樣翻新的封閉手段專制技術、鎮壓方式恫嚇控制公民。當一個國家被專制獨裁者劫持,公民們有義務採用各種手段進行抵抗、揭示真相、消解恐懼、拯救國家,喚起大家堅持個體本位、人權至上、和平民主、程序正義的原則,轉變國家觀念,將個體放在族群、集體、國家之先,個體自由、尊嚴、權利是國家強大的基因。有了充分的個體自由、尊嚴、權利的保障與實現,每個公民都強大了,當在國家這一肌體裡面的每個細胞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充滿能量,社會的創造力得以釋放而不是被壓制時,國家的強大將是必然的結果。反之,國家壟斷一切,國家與社會一體化,把公民限制起來,全社會只有一個黨派一個大政府,而黨和政府又服從於一個領袖則這個社會只有領袖一個思想、一個大腦,社會的自治能力、創造力徹底被封鎖起來,這樣的國家與社會一定會大大落後於時代。歷史的來看,其實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國家社會主義以及各種集體主義不過是不斷發展的專制主義技術。
在專制社會裡,個人的成功在於壓制別人、權力鬥爭、相互殘害,一個國家之內處處充滿了對立與鬥爭。一個國家真正強大就必得建立一個使國家強大與公民利益二者相一致而不是相背離的機制,讓國家成為實現公民利益的手段。只有建立在自由公民之上的國家強大,才是真正的國家強大,個體的自我實現與社會價值達到統一,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摒棄東、西方、姓社姓資的分別,建立一個普世價值的社會才是一個美好強大的國家前景!(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李婧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