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中獎了嗎?106年9-10月統一發票對獎資訊
【大紀元2017年11月25日訊】今年9、10月期統一發票千萬元特別獎獎號今天(25日)公布,特別獎號碼為26638985,估計中獎張數上看14張。
財政部公佈今年9、10月統一發票中獎號碼,中獎號碼如下:
- 特別獎(新台幣1000萬元)26638985
- 特獎(200萬元)37266877
- 頭獎(20萬元)3組分別為15720791、21230260、55899892
- 二獎(4萬元)與頭獎末7碼相同
- 三獎(1萬元)與頭獎末6碼相同
- 四獎(4000元)與頭獎末5碼相同
- 五獎(1000元)與頭獎末4碼相同
- 六獎(200元)與頭獎末3碼相同
- 另外,增開六獎3組,末3碼分別為248、285、453
中央社報導,財政部提醒中獎人,務必在明年3月5日前兌獎。此外,財政部建議消費者可多利用載具索取無實體電子發票,不僅可增加對中無實體發票專屬獎的機會,若中千萬元特別獎,兌領時可省下4萬元的印花稅。
責任編輯:李世勳
腦科學家眼中好運的祕密
中野信子 / 譯者:卓文怡
當你開車一路遇到綠燈時,會覺得「好幸運」!在超市排隊結帳時,只有自己排的這一列順利地前進,你會覺得「運氣不錯」!在抽獎時碰巧中了頭獎,你會帶著半喜半憂的心情想著:將好運用在這裡好嗎?
就像這樣,我們經常會無意識地聯想到運氣這件事,並且祈禱自己「擁有好運氣」。
那麼,怎麼樣才能擁有好運呢?好運之神會眷顧什麼樣的人呢?本書將會用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這個現象。
我畢業於東京大學研究所,專攻腦神經醫學,二○一○年之前待在法國的薩克雷研究所,現在是以自由身分持續鑽研腦科學。
「運氣」乍看之下一點都不科學,因此科學家談論運氣,或許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但看似不科學的運氣,若是以科學的角度仔細觀察及思考,你將意外發現它其實具有科學的一面。
任何人身上都有著好運及惡運,只是取決於你如何掌控自己的命運。
首先,我們來思考好運及壞運會公平地發生在每個人身上這件事。數學理論中,有一套統計模型稱作「隨機漫步」。舉例來說,當你丟出硬幣時,出現正面就加1,出現反面就減1。將實際丟出一萬次硬幣的結果記錄在座標軸上。你會發現最後幾乎沒有座標座落在0處。結果大多為正200到300,或是負200到300。此外,也不會發生一萬次全部是正或負的情形。
運氣也是如此。有些人會認為自己過去運氣一直很背,或是好運不曾間斷過,但這其實也可以用隨機漫步模型來解釋。在人生有限的時間裡,好運及壞運的數量往往會偏向其中一邊。但是幾乎不可能有完全好運或完全壞運的情況發生。
以腦科學的角度來看,人類有一種特質,當負面情況持續時,就覺得是壞運;反之,當正面情況持續時,就覺得是好運。雖然只是隨機發生的結果,然而只要連續出現五次正面,我們的大腦就會感覺出現很多次正面。連續性的現象會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腦部很難接受正面或負面的連續只是出於偶然。即使想要冷靜地重新審視,仍舊會覺得偏向某一邊。像這樣的情況,就稱為「錯覺」。
舉例來說,當你畫出幾條平行橫線,在平行橫線的上下,不對齊地畫出幾個黑白的正方形後,你會發現一開始畫的平行橫線呈現扭曲的狀態。無論你再怎麼仔細、冷靜地觀看,仍舊是扭曲的線條。
這就是知名的「繆斯特貝格錯視」,這種機制也會發生在觀察人生總總事件之時。換句話說,「運氣好壞」只是腦部的認知,但只要冷靜分析,就知道那不過是錯覺而已。
很多人會說:「雖然這麼說,但這世界上就是有好運的人,我也想擁有好運氣。」你正是因為這麼想,才會拿起本書閱讀吧。
其實,還有許多與「好運及壞運」有關的腦科學秘密,我將在這本書中一一為你解開疑惑。
首先,你必須牢記:其實我們的身邊有著無數肉眼看不見的「好運及壞運」。舉例來說,假設你平常上班走的那條路上掉落一個裝著一百萬的信封,偏偏那一天你特別早起,想要走到下一個車站再搭車,所以走了另一條道路。如果你走平常的那條路,或許就會撿到這個裝有一百萬圓的信封。交給警察後,如果信封的主人沒有出現,還可以領到酬謝金。但是,你不會察覺到自己因為走了與平常不一樣的路,而喪失這份好運氣。
或許你一如往常走那條路,會遇到不想見到的人,或是被石頭絆倒。然而,你也不會察覺到自己因為走了與平常不一樣的路,所以逃過了壞運。
我們總是把焦點放在肉眼看得見的好運及壞運,就認為自己運氣好或差。然而另外還有幾倍、幾十倍無法察覺到,沒有辦法證實的好運及壞運,如果將這些都包含在內,其實運氣的好壞都公平地降臨在每個人身上。
那麼為什麼還有所謂運氣好的人及運氣差的人?所謂好運人,他們總是比別人更能抓住機會,防止壞運發生,或是將壞運轉變成好運。而壞運人則完全相反,他們總是容易讓機會溜走,抓住壞運不放,或是無法將壞運轉變成好運。
此外,當你仔細觀察那些所謂好運人,會在他們身上看到共同的行為模式、價值觀及思考模式。換句話說,好運人並不是單純受到「幸運之神眷顧」,當他們抓住好運的同時,也會採取防止壞運侵襲的行為、價值觀及思考方式。而運氣不好的人則恰恰相反。
當我們去探討為何好運人的行為模式及思考方式會掌握好運,並且防止壞運發生時,會發現這些行為模式或思考方式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來解釋。
無論是開口說出自己真好運、真走運,或是將夢想、目標及想要的東西寫在紙上貼起來便實現,抑或是感謝他人,這些理由全都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來說明。
本書會用腦科學的角度,來解釋諸如此類可以立刻實踐的好運行動及思考方式。或許這些行為或思考方式你曾經聽過,然而書中會以科學的根據來做說明,我相信更具有說服力,而且可以激發讀者們的幹勁。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顯示:「幸福的人有比較多賺錢的機會。」當我們看見不為金錢煩惱的人時,容易認為「有錢真幸福」,但其實他們是「因為幸福才有錢」。這就像好運人的行為模式及思考方式跟運氣有著關連性一樣。
當你仔細觀察好運人的行為模式及思考方式時,你會發現那其實就是「讓自己活得更好」。例如,好運的人們總是很珍惜自己。他們不會輕易隨著世俗的眼光或想法而行動,而是重視自己的價值觀,更加愛惜自己。此外,他們的同情心比別人多了一倍。他們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只追求自己的好處,他們會為他人著想,以與他人共同生存下去為目標。
總而言之,就是讓自己過得更好,也正因為他們讓自己過得更好,才會受到幸運之神眷顧。
在本書中,會依據科學根據來介紹獲得好運的具體行動及思考方式。例如「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相信自己運氣好」「與他人互助互惠」等。當你實踐這些事後,你將會過得更好。
只要你每天累積好運行動及思考方式,明天會比今天來得好,後天會比明天來得更好。總有一天,當你察覺到時,你已經改變了生存方式,同時幸運之神也開始眷顧你了。
〈內文〉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標準」
好運人鐵定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標準」,也就是非常自己清楚在什麼情況下能感到快樂,了解什麼狀況能讓自己感到幸福。
「幸福標準」往往因人而異:有些人會說待在咖啡廳,放鬆心情地閱讀書籍比什麼都快樂,有些人則是將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就覺得心情好,有些人喜歡和寵物相處的時光,有些人覺得運動時最快樂,或許還有人會覺得工作或念書時最開心。
要掌握好運,最重要的就是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標準」。不過必須注意的是,你只需用你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即可。你不需要受一般世俗的眼光或別人的意見影響,重點在於你要以自己的價值觀來了解屬於自己的幸福標準。
舉例來說,前面提到羅斯柴爾德伯爵夫人說過:「就算是一個人品茶,也不能使用缺角的杯子,應該使用最高級的茶杯。」但假設這個缺角的茶杯是最珍愛的人所送的,又是自己長久以來所愛不釋手的茶杯,相信使用它所泡出來的茶,仍舊會是最香醇的。繼續使用這樣的茶杯,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羅斯柴爾德伯爵夫人或許還是會說:「就算真的是這樣,我仍舊不會使用缺角的茶杯。」
換句話說,使不使用缺角的茶杯會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你必須知道自己真正的感受為何,看透自己的大腦會有什麼反應後,再遵從這些感受和反應去行動。
依據自己的標準行事,不須理會別人的標準。別人怎麼認為不重要,重點在於自己是否打從心底「感到開心」「覺得舒服」。好運的人會衡量自己的「幸福標準」,積極創造讓自己保持好心情及感到舒服的狀態。
為什麼這件事會和運氣有關呢?其實,「幸福標準」擁有一股吸引他人的力量。
人的大腦裡,有一套感受「快感」的回饋機制。這套系統位於腦部深處,由外側下丘腦、丘腦、內側前腦束、中間的中腦、尾狀核等可以創造出快感的部位所組成。人會因這些部位受到刺激而感到快樂。不光是食欲或性欲等本能性的欲望,其中還包括「讓自己心情愉快的行為」,例如幫助他人等社會性的行動。
積極讓自己處於好心情及感到舒服的人,懂得經常刺激這一套回饋機制。擅於操縱回饋機制的人,可說是非常滿足於現狀的人。
當一個人沉浸在開心的狀態時,就會感到幸福,這時他不會產生「想要做得更好」「早知道那樣做就好了」的念頭,只有「哇~心情真好」「真舒服」的感受,甚至會出現「我什麼都不需要」的想法。
換句話說,時常努力讓自己處於愉快心情(懂得刺激回饋機制)的人,以心理學來說,就是能讓自己成為「自我和諧」狀態的人。
所謂自我和諧的狀態,就是理想的自己與現實的自己相同,能夠全盤接納現有的自己。簡單來說,就是喜歡現在的自己。這樣的人會保持在肯定自己的狀態,認為自己頭腦不差、工作得心應手、身材苗條。
能保持自我和諧狀態的人,具有吸引他人的魅力。當一個人完全不會出現「想要做得更好」「好想那樣做」想法,旁人待在他們身邊就不會覺得有壓力。此外,因為一直保持在愉悅的狀態,周圍的人也會有好心情。
另外,處在自我和諧狀態的人的共通點,就是可以接納別人的意見。即便說話的人情緒激動,但他們卻可以安撫人心。這樣的人肯定會受到他人的愛戴。
換句話說,好運的人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標準」→會積極努力創造出讓自己感到幸福的狀態→變成自我和諧的狀態(喜歡自己的狀態)→受到別人的愛戴。
摘自《科學驗證的改運法》 方智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