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迎冬 飲食習俗有哪些
【大紀元2017年11月22日訊】在小雪節氣,中國每個地區的習俗都有所不同,南方會曬魚乾、釀酒等,北方醃製臘肉,這樣的迎冬準備慢慢的形成了一種習俗。
曬魚乾
小雪時台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乾、儲存乾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台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台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黃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醃臘肉
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
醃製臘肉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相傳,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寧王,兵敗南下途經巴中,來到漢中紅廟塘時,當地的百姓用醃製好的臘肉來招待他。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陝南的地方官吏就曾將臘肉作為貢品,進獻御用,慈禧品嚐臘肉之後,讚不絕口。
在民間,各地區一直就有醃製臘肉的傳統習慣,非常普遍。每到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每家每戶都要殺豬宰羊,除保留夠過年用的鮮肉之外,其餘的則用食鹽,配上花椒、大茵、大料、桂皮、丁香等香料,把肉醃在缸裡。經過7~15天之後,用棕葉或者竹篾繩索串掛起來,滴乾水,再用柏樹枝條樹葉、甘蔗皮燻烤,最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燻乾製成臘肉。生活在城裡的人們,到冬臘月的時候,也要到市場上挑選肉質上好的豬肉、雞、鴨、魚等帶回家醃製成臘味,品品臘味,增添歲暮的溫馨氣氛。
吃糍粑
在南方的一些地方,有黃曆十月吃糍粑的習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製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祭祀事件。
這裡「碌碌燒」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語言。「碌」,是像車轆那樣滾動,意思指用筷子捲起糯米粉糰,像車轆那樣前後上下左右,四周滾動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燒」,即是熱氣騰騰。吃糍粑一要熱,二要玩,三要鬥(比較),才過癮,才能體味「十月朝,糍粑碌碌燒」的農家樂趣。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