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萬聖節
作者 | 秦月
與聖誕節和復活節一樣,「萬聖節」是西方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據說,萬聖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同時,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遊走,因而,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的危險,被稱為「死人之日」。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就會戴上面具,而萬聖節也就被稱作「鬼節」。
源自英倫三島的萬聖節習俗,隨著早期的愛爾蘭移民於19世紀傳入北美,而且他們發現南瓜更易於雕刻,於是南瓜也就成了萬聖節的「特有」飾物。人們把刻上嚇人面容的南瓜放在大門口的階梯上,藉以驅走「惡魔」或「妖怪」。此後,萬聖節逐漸擴散到英聯邦的其他國家,而現在,幾乎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人們的喜愛。
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萬聖節時人們的「扮相」也是「與時俱進」,除了傳統的各種「妖魔鬼怪」以外,到了晚上,你會看到諸如「超人」,「蜘蛛俠」等電影中的「大牌」也「遊街串巷」;另外,老百姓也不忘藉此機會,把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拿來「消遣」一番,於是就有了北韓的金正日等「夾雜其中」。
是啊,就算撇開「鬼神」之事,人們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辛苦工作,給自己一個晚上,能夠暫時拋開俗世凡塵的瑣事,帶上面具,披上行頭,「忘掉」實在的自己,扮成「威風八面」的「惡鬼厲怪」,挨家挨戶的上門「予取予奪」,然後,帶著滿兜的「戰果」「滿載而歸」,誰又能說不是個good idea?
當然,萬聖節的「主角」還應該說是大大小小的孩子們。特別是各式面具下的幼童,是我們的最愛——那「嚇人」的行頭下依然嬌小的身軀;那拉著爸爸媽媽的手仍然蹣跚的步態;那挎在肩上的、常常是與其身材不成比例的「誇張」的口袋;還有那十足的童音稚氣的「威脅」——「trick or treat!」常常叫人忍俊不禁。
我們家的不遠處就是我們小城市萬聖節的「中心」區,別看我們地方不大,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熱鬧程度,我想也許並不輸於蒙特利爾downtown。
萬聖節的晚飯總是要比往常早一些,事實上,天剛一黑,街上已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沿街兩旁的各家庭院裡,早已布滿了琳琅滿目的飾物——各種嚇人裝飾,有的在道道「幽光」下「伏屍」不動;有的藉助現代科技手段,「聲情並茂」的「張牙舞爪」。有的家庭高大的門牆上,放映著「鬼怪」電影;而每家門前臺階上「面部猙獰」的南瓜燈,就是給上門要糖孩子們的「溫馨」指引。
街道中心的小公園裡,擠滿了當地各大商家的裝飾屋,「打扮」好了的員工在忙而不迭的將各式糖果放到孩子們的「糖袋」裡;就連市政府的警車,消防車也是打開車頂的彩燈,在緩緩的行進中,不時的向人群中拋撒糖果……
萬聖節的夜晚,注定是最熱鬧的時刻。由於「名聲在外」,每年都有不少從附近其他城市趕來我們這兒「過節」的人們,他們無疑增加了我們萬聖節的熱鬧氣氛。
回憶起來似乎難以想像,在上個世紀80年代,20出頭的我是不太喜歡萬聖節的。看到人們的裝扮也感到怪怪的,尤其是在美國中西部深秋已是幾分寒冷的夜晚。又想到當時還在國內的兒子,年輕的心裡免不了有一絲絲的沉重……
時過境遷,我們早已青春不再,兒子也已長大成人,娶媳生子了。到了當爺爺奶奶的年歲,我們就分外的喜歡上了孩童。有一次,看著我們一見孩子的興奮樣,兒媳婦問我:「爸,是不是你們看見孩子就高興?」「是的」我回答道。「哎呀,我們是看見孩子就感到累。」是啊,他們又要工作,又要學習,一切都還在上升階段,還要每天養育孩子,自然是累壞了。而我們是老來無事一身輕,怡弄兒孫享天倫,一看到孩子就高興,這樣,每年的萬聖節可不就是我們最歡快的時刻嗎?
年年都過萬聖節,今年卻是大不同——我的孫女已經3歲,上幼兒園的她早就念叨著要來爺爺家過Halloween了,這是她第一個萬聖節,而她的「扮相」還對我們「保密」,要到時候個我們一個surprise!所以,今年我們要從以前「看」著別的孩子過節,變為領著自己的孫女過節。而且,下個月就要出生的小孫子,也要隨著他媽媽和姐姐一起「預先」過萬聖節了,這可真是一個不一樣的萬聖節,一個更加快樂的萬聖節。
一想到這裡,我的腦海裡就響起了那首著名的萬聖節歌曲《This Is Halloween》:
Panic! At The Disco – This Is Halloween
Boys and girls of every age
Wouldn’t you like to see something strange?
Happy Halloween to all!
責任編輯:顏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