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真會把東西放在袖子裡放嗎,不怕掉嗎?
【大紀元2017年11月11日訊】古裝電視中,我們常常聽到或者看到這樣的場景:
他從袖口裡拿出三百兩銀子。
他從胸口裡掏出四千字情書。
他從靴子裡拿出五萬兩銀票。
「他」最棒!
以上就是我們常在影視劇中看見的場面,主角跟小叮噹一樣隨手就從袖子裡掏出一把碎銀子:「小二來三斤羊肉一壺好酒」,可古人的袖子裡真的能裝碎銀子嗎?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要先看一下這件衣服是怎麼回事。眾所周知,漢族人從「堯舜之垂衣裳而知天下」到清朝入關前都是穿著漢服的。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漢服也實力證明了什麼叫做大氣端莊風流靈巧。但這麼美麗的衣服究竟有沒有口袋呢?恐怕很多人不夠了解。
我們先來看一張孔府舊藏——藍暗花紗綴繡、仙鶴交領補服的照片。
這件衣服和我們現在衣服最大的不同在哪裡呢?
對,袖子。
漢服的大氣有很大一部分是袖子的功勞,所以漢服的袖子又有「大袖」、「廣袖」等別號。「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後漢書·馬廖傳》)雖有些誇張,但足以說明袖子的寬大。我們現在成語裡的「拂袖」、「揮袖」、「奮袖」等說法,也是因為漢服袖子太大了,所以日常生活中有些動作往往見不到手,只能看見袖子在搖擺。
問提一句,雖說我們現在覺得漢服袖子寬大不方便,但古人穿著大袖的基本都是文人貴族,所以也不用勞動。而下層人自然也有短袖的衣服(短褐),冷冬時也會用襻(pàn)膊勒起袖子幹活。但由於漢服的滅亡,我們如今只能在日本各種動畫和影視劇中見到,並且常誤以為這是日本的發明。
說回口袋,其實漢服的袖子裡是有口袋的,只不過,這口袋不在手腕處,而是在手肘的後面。
由於頭髮長有禮貌等原因,日常的穿戴整理是古人很注重的生活環節。例如戴冠、正冠、插釵等行為,小臂都是要向上抬起的。如果口袋是在袖口處,手臂抬起的時候,就會使東西掉出,手腕顯露,這在當時是件很不雅的事情。但如果口袋在大臂處就沒那麼多考慮了。因為盛裝的只是些細小輕便的物品,再加上袖子寬大,拿東西這一行為還是可以輕易做到的。
東晉醫學家葛洪就曾寫過一本醫書《肘後備急方》,書名的「肘後」一詞,就是說這本書可以放在肘後的口袋中隨身攜帶。「袖珍」一詞也是來源於此。而我們常用來比喻官員作風清廉的「兩袖清風」,其實原意就是說這個官員袖子裡沒有裝錢。
而除了袖子裡能放一些小物件外,漢服的胸前也是可以放東西的。古人的著裝要求一般都會把上衣掖在中褲或下裳裡(就像現代規範的襯衫要塞在褲子裡一樣)。這樣,腰帶與交領結合處就形成了一個三角形口袋。只要這個東西不大、不滑、不細、不硬就可以放在裡邊了。由於是交領右衽,所以拿取物品很是容易。我們現在所說的「懷揣」就是指這個地方。
此外,除了衣服裡面可以放置物品,漢服的腰帶也是可以掛東西的,諸如錢袋、香囊、印章乃至刀劍等生活必需但塞不到衣服裡面的小物件,掛在腰上是男性最方便也是最普遍的選擇。
而像文房四寶體積、重量較大的等行李,會有專門的行囊用於攜帶。「囊空如洗」、「囊中無物」等詞語都來源此。而女孩子,大多選擇挎包出行。
至於古代的衣服上為什麼沒有口袋。這就是一個哲學問題了。就像我們有一個生活習慣,它融於生活,並且沒有給生活帶來什麼不便之處,也就沒必要再做什麼來改變這個習慣。所以,也沒有什麼漢服沒口袋不方便之類的說法,畢竟從袖子裡掏東西還是挺酷的不是嗎?
——轉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