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10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陳光澳洲悉尼編譯報導)數十名新房主已經找到了一種新方法,可以在房地產市場上立足而又避免發生所中意的房子「太貴買不起」或「錯過拍賣」的夢魘。
據澳洲時代報報導,這些房主組建成合作夥伴式的關係,共同集資、開發和建設自己的家園,避開了房價過高的問題,繞開了追逐利益的房地產開發商。
房產合作社(Property Collectives)的創始人之一Tim Riley表示,這種方式依賴於可組成一個開發合作夥伴關係的潛在房主。「首先從我、我的朋友和家人這裡開始,很快就可以發展超出這個範圍了, 」他說。
房產合作社的作用就像項目經理,在日益昂貴的內城區找到可以修建聯排房的地點。這些地點的房子往往都超出了普通買家的購買能力範圍。房產合作社所採用的方式沒有固定的結構,每個項目都由不同的潛在房主組成,有不同數量的資金,反映了不同群組對城市住房的需求和建築的不同形式。
房產合作社的第一個項目是2015年在位於墨爾本Northcote區的McCracken大街建成的。 一些親朋好友共同買下了一塊地,提交了開發方案,聘請了一名建築師設計,然後由建築商建了4棟3層樓的聯排房。
從那時起,以這種方式進入房地產市場的勢頭日益增加。 現在在墨爾本的Northcote、Thornbury、Brunswick、West Melbourne、North Melbourne和St Kilda等區還有六個新的這樣的項目或正在建設中,或在規劃中,或已購買了地塊。
Riley表示,他們每六個月就要根據需要購置一個項目。「我找地塊,有興趣的人主要通過口耳相傳或互聯網的形式組織起來,形成團體,」他說。
然後大家共同對融資、開發方案、建築細節、位置和設計方案等問題進行討論。所有合作夥伴都擁有平等的權利,就基本規範達成一致意見。
「一切都是商業化運作,」 Riley說,「人們或同意或不同意。當他們認為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好的話,大家對如何運作就達成了共識。」
合作社的決定大部分是以公開透明的方式投票表決做出的,有時需要匿名投票。
合作社的夥伴通常是朋友、房主或想法類似的投資者,他們以合資的形式或集團的形式購買土地,共同貸款,以為買地建房取得最好的貸款協議。
到目前為止,該合作社的項目已獲得了昆士蘭銀行、墨爾本銀行和澳洲國民銀行的貸款,合作社的夥伴共同填補建房的資金缺口。
「完工時,大家名下都有房,大家都去以自己的名義貸款,償還共同的債務,每個人結合在一起的資源增強了這個團體的能力,」 Riley說。
他估計,對於合作夥伴們來說,完工後的聯排別墅將為他們節省15%至30%的開支。不過,房產合作社也要收取一定比例的開發管理費用。
Riley表示,這種合作社的方式不太合於開發公寓樓項目。
責任編輯:簡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