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以史為鑒

橡樹 :一二八抗戰,十九路軍和蔣介石

【大紀元2017年10月05日訊】1

偶爾,看到百度的「淞滬抗戰」詞條,一時唏噓,無語。

淞滬抗戰,即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是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企圖轉移國際對中國東北的關注,同時,配合日軍華北侵略,以尋求關內外中日戰略緩衝,悍然在上海再造事端,挑起的一場中日大戰。

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根據蔣光鼐等人指認,事件發生前後,蔣介石和他的國民政府對十九路軍的淞滬抗戰,是不管不問,背後絆子。

「按兵不動、坐視不援」,並且「剋扣軍餉,截留捐款」。這樣的字樣,長期喧譁。

甚至,有的腐儒,把十九路軍後來在福建叛亂的因果,也囫圇吞棗推到這個事件上。發明歷史如此,堪為過分。

這場中國軍民覺醒後的抗日大事件,和後來李濟深、陳銘樞、蔡廷揩、蔣光鼐、李章達等人醉心政治,謀求權力的政治事變,根本沒有任何關係。

歷史是政客們的歷史,還是英雄們的歷史,為人為文者,可能應該有更多的思考。

很早之前,我看過一些關於一二八淞滬抗戰的資料。時間久遠,但記憶猶新,於是不免費力查詢和對比資料。

十九路軍,源自粵軍軍閥李濟深。中原軍閥混戰結束,該部效忠國民政府。九一八事變後,調防上海。當時的蔣光鼐、蔡廷鍇分別為總指揮和軍長。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向十九路軍發起攻擊,「一·二八」淞滬抗戰就此爆發。

關於這場戰爭記錄,蔣光鼐、蔡廷鍇、戴戟在《十九路軍淞滬抗戰回憶》裡,最早指認蔣介石和國民政府:「按兵不動、坐視不援」,並「剋扣軍餉,截留捐款」。

這個結論,成為後來最主流的結論寫入教材。——荒唐。

現在,被開放的史料多多,稍微對一下戰事時間、人物,謊言不攻自破。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為張學良背了數十年的「不抵抗」黑鍋,被張學良非常不厚道地推諉,搪塞,直到後來「西安事變」當事人全部離世,這才幽幽道出真相。

當時,可能出於國力、時局、以及鞭長不及等等原因,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確實沒有積極的應對,有默認張學良不抵抗之嫌。

1932年後,九一八事件擴大化。在對日交涉、堅守錦州、華北等問題上,不乏可見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對日態度明顯強硬起來。

其時,蔣介石已經下野,如汪精衛、宋子文、何應欽等,對東北軍觸敵即潰的醜陋,表示強烈不滿。

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政府可以治理軍閥。——西安事變後整肅、縮減東北軍,軍政朝野,無不稱快。

八路軍的三個師番號,115、120、129即來於被剝奪的原東北軍番號。

2

淞滬一二八抗戰的爆發。

1931年10月,日軍侵略東北後企圖轉移國際關注,派出陸戰隊開赴上海以擠壓中國,開始試探中國抵抗底線。

蔣介石即電上海市長張群,表示「俟其進攻,即行抵抗。」

上海、江浙是國民政府根本所在,邏輯上說,就算蔣介石是軍閥,他也要保護自己的根本。

同時,上海、江浙是世界列強在遠東利益的焦點區域。背後諸多列強,蔣介石同樣也找不到畏戰理由。

蔣介石第二次通電下野,在1931年12月中旬。

淞滬抗戰爆發前,汪蔣認識到日本侵略在即,達成和解,同組新政府。

在去往南京的途中,才恢復權力的蔣介石即電令88師師長俞濟時,命其速將該師兩個德械山炮連,調赴上海歸淞滬警備司令戴戟指揮。

只因為備戰,把嫡系最精良、珍稀的部隊和武器,調給十九路軍的戴戟,這個命令現在看看,說蔣介石保存實力,排擠旁枝,也顯荒唐。

查對、比較三個以上的民國年鑑,28日前後,蔣介石在南京主持臨時中政會。

該會議推選了汪精衛為行政院長,孫科任立法院長,羅文干接任民國外長。同時,國民政府開始第一輪比較深層面的軍令、政令改革和調整。

當然包括人事調整。——國內和國際時局的穩定,必然是軍令、政令改革和調整的前提。

於此,當淞滬抗戰忽然爆發,事件沒有惡化之前,臨時中政會,包括汪蔣的態度,均是「避免衝突」、「保全上海」。

於是,臨時中政會制定了「積極抵抗,預備交涉」的應對策略。

上海當局也迅速在1月27日,查封了「上海市各界抗日救國委員會」。28日照會日方,對當時緊張局勢做出妥協。

對這個妥協,日本政府和軍方產生矛盾、分歧。尤其日本海軍眼紅陸軍在東北的勝利,對日本政府的「上海」外交表示不滿。

在未經日本政府允許下,日本海軍第三外遣艦隊司令官鹽澤幸一少將私下對中國軍、警下了最後通牒。

通牒下達不到十分鐘,日軍海軍陸戰隊即以戰鬥姿態,出現在天通庵車站。——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也是這樣玩著猥瑣的時差。

日本當時職業軍人素質,由此可見一斑。

隨即,日軍向正面駐防的十九路軍一部發起攻擊。必須肯定的是十九路軍,蔣光鼐、蔡廷鍇以下到各師、團主官,在戰前形勢評估的會議上,都下了決心。

「不學東北軍,死守上海,拼完為算」——群情洶湧,使得本來和何應欽密議協商十九路軍前途的李濟深、陳濟棠、蔣光鼐、蔡廷鍇等人,放棄了換防上海的意圖。

同樣是軍閥,廣東當年的軍閥,尤顯血氣。

1月28日,在南京臨時中政會決議當天的關頭,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淞滬抗戰序幕拉開。

29日拂曉,吳淞要塞司令鄧振銓急電南京,報告上海戰事。

蔣介石、汪精衛等人得悉真相,深感震驚。蔣介石在當時日記記載了他當時的心情:「倭寇必欲再侵略我東南乎,我亦唯有決一死戰而已」。

3

蔣委員長稱謂的由來。

1月29日,中政會召開緊急會議。這是一次對中國後來全面抗戰有深遠影響的會議。會議細節不得而知,但是,會議有兩個主要內容,在後來的淞滬抗戰、全面抗戰中,均有體現:

一,積極外交,堅決遷都。這是一種非常理性和成熟的弱國抗戰大計。

在淞滬會戰上,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為了表決不接受日方脅迫「作城下之盟」,做出了遷都洛陽的決議。

淞滬抗戰事件結束後不久,國民政府制定了以持久戰應變可能發生的中日全面戰爭,早早做了遷都重慶的預案。

正是遷都,避免被日方脅迫「作城下之盟」,才奠定了後來八年抗戰的最堅實的基礎。否則,中國可能就變成二戰的法國了。

二,中政會議同時還議決組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推選蔣介石、馮玉祥、何應欽、朱培德、李宗仁為常委,蔣介石、馮玉祥分為委員長和副委員長。

這便是人人熟知的「蔣委員長」的由來。這個稱呼,是當時和後來,中國人對自己的抗日領袖的稱呼。

我們每一個人的長輩,只要參加過抗戰的,他們當年都充滿敬意地稱呼過蔣介石。

中國當時軍閥割據,政治勢力更是多如牛毛,根本無法實現軍令統一。軍事委員會組建,為後來的抗戰軍令、政令統一打下了基礎。

這個名單,其實在後來的八年抗戰中,清晰可見。基本上抗戰主力軍都源自這五位當時中國軍界大佬的武裝。當然,馮玉祥很特殊。

沒有軍令的統一,後來的抗戰只會走甲午中日戰爭的老路。甚至不如。

當然,這個臨時中政會的29日緊急會議,還有比較重要的決議。

當日,蔣介石和楊永泰等幕僚,議定了應對時局的《對日交涉的原則與方法》,並且得到臨時中政會認同。

《對日交涉的原則與方法》最根本的原則,即是「一面預備交涉,一面積極抵抗」。

對日交涉公諸與國聯和九國公約國,尋求美、英、德、法等列強同情和干涉。在不「不妨礙行政與領土完整」底線上,非公開和日本接觸。

在文件通過,宣讀文件時,蔣介石憤慨聲稱:

「如果超此限度,退讓至不能忍受之防線時,即與之決戰,雖至戰敗而亡,亦所不惜。」

這份文件,有心者可以自己查詢查看。

無疑,這份文件被很多抗戰史研讀者,包括我在內,認為是蔣介石、國民政府明確對日堅決抗戰的不妥協態度的標誌。

4

猶願與諸將士誓同生死,盡我天職。

隨後,蔣介石得到軍委會委員們空前的支持。在外交展開的同時, 「積極抵抗」的軍事部署和作戰指導隨即展開。

蔣介石以新成立的統一全國軍令的軍事委員會下達的最早命令,即是命令十九路軍堅守上海,堅決抗戰。

隨後,電令87、88師在南京展開布防,以作堅決抗戰的縱深防禦。

此後,蔣介石還密電武漢,囑咐駐軍,以「守土衛國之天責為要」,警戒游弋於武漢、九江長江水面的日本軍艦。

當日會後,國民政府外交部發表《對淞滬事變宣言》。乾脆利落地嚴正聲明:

中國,將「為執行中國主權上應有之權利,不得不採取自衛手段,並對於日本武裝軍隊之攻擊,當繼續嚴予抵抗」。

30日,國民政府外交部致電國聯、《九國公約》簽字國,開始對日本侵略進行「攻勢」外交。蔣介石則放棄政務、外交,一門心思組織軍事。

是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將士書》通電。這也是可以查閱的一份史料。

蔣介石在通電裡,憤怒指責日寇是「悍然相逼,轟炸民房,擲彈街衢」。表彰、勉勵十九路軍淞滬抗戰。

「同胞慘遭蹂躪,國亡即在目前,凡有血氣,寧能再忍。

我十九路軍將士既起而為忠勇之自衛,我全軍革命將士處此國亡種滅,患迫燃眉之際,皆應為國家爭人格,為民族求生存,為革命盡責任,抱寧為玉碎,毋為瓦全之決心,以與此破壞和平、蔑棄信義之暴日相周旋」。

最後,蔣介石鄭重聲明:「今雖身在野,猶願與諸將士誓同生死,盡我天職」。

——現在看來,這封電報,字字擲地有聲!

不僅只是表態、說說。蔣介石在淞滬抗戰期間,還屢屢奔波,致力抗戰戰略。

2月1日,蔣奔赴徐州,主持召開應變上海危機,商討和部署可能惡化的全面抗戰方略的軍事委員會會議。

會上,蔣介石、李宗仁等認為淞滬抗戰可能惡化成中日全面戰爭。

最後,這次會議通過了蔣介石及其幕僚的建議,在中日全面戰爭威脅下,全國劃分為四大防衛區(即後來的戰區)。任命張學良、蔣介石(兼)、何應欽、陳濟棠分任第一、二、三、四防衛區司令官。

軍委會對防區規定,各司令長官除酌留部隊綏靖地方外,均應將防區內兵力集結,以便對日寇之侵略進行抵抗。

——負責熱河的張學良最先違規,後來率領東北軍一鬨而散,向南逃竄,全國輿論一片唾棄、喊殺。

當然,馮玉祥那些掛著國軍番號的軍閥部隊大批大批逃竄、投敵,另說。

除卻防區,軍委會向川湘黔贛鄂陝豫等各省實力軍閥,下達了調動兵力,預做抗戰預備隊的電令。為保證命令,蔣介石也親自下達同樣命令。

川湘黔贛鄂陝豫抽調兵力,充當抗戰總預備隊,在1932年淞滬會戰緊要關頭,並沒有實現。各地軍閥各自忙於內戰,爭奪土地,僅少數軍閥通電相應。

這年2月,彭德懷率部發起贛州戰役。江西、福建一帶,國共處於激戰。

徐州召開的軍委會會議上,蔣介石還駁斥少數將領擔憂,決定派出空軍參戰。

——在今天我們很難看到當年淞滬抗戰,與十九路軍並肩作戰的中國空軍英雄的事蹟。

2月上旬,日軍海軍陸戰隊限於兵力,在十九路軍浴血抵抗下,攻擊幾無建樹。於是,日軍陸軍和海軍達成協議,日軍陸軍開始調兵支援。

5

戰事激化後,蔣介石的策略。

中日戰爭出現全面激化趨勢。

早有預料的蔣介石隨即調整對策。命令江浙外線的88師,迅速機動、集結上海外圍蘇州、崑山一線待戰。命令駐防河南歸德的87師主力回調南京,策應上海並隨時待戰。

2月4日,蔣介石電令坐鎮上海,總攬軍事的廣東軍閥,十九路軍老長官陳銘樞,作大規模作戰準備。並且電令何應欽配合陳銘樞,加強國軍陸、空軍配合。

5日以後,蔣介石電令何應欽,除卻空軍應戰之外,再調國防部新裝備的德械山炮營火速趕往上海,直接歸屬十九路軍建制,參加抗戰。

這天調兵遣將,蔣介石幾近心力交瘁。

他電令熊式輝、朱紹良,「暴日居心叵測,京滬戰事,須有充實準備,江北部隊、已難調動、惟有由江西先行抽調兩師移駐浙西,以便進援京滬」。

這兩個缺槍少糧的師被部署在上海外線,江浙一帶預防日軍登陸。雖然名為民國軍委會委員長,遇到國難,一時之下,除卻嫡系,幾乎無兵可調。

13日,劉峙、胡宗南在鄭州的第1師,在蔣介石火急命令下,迅速趕到南京,接替87師防線。

15日,蔣介石和軍委會把南京最精銳的部隊,包括87、88師,以及中央軍校教導隊,包括宋子文在上海兩個稅警團,編成了第5軍。

這支軍隊,是中國第一支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略機動、打擊武裝。也是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拼盡家當,編製成軍的戰略打擊集團。

後來,這支部隊在全面抗戰的烽火裡,擴展,壯大,成為名符其實的抗戰的中流砥柱。赫赫有名的第5軍、新1軍、新6軍等,均出自該軍。

由劉峙、胡宗南部接防,到第5軍成立,短短兩三天。看出什麼沒有?

第5軍全軍整備,帶著蔣介石「為黨國爭光」的囑咐,士氣高昂趕到上海。

這支部隊擔負了十九路軍左翼的抗戰。後期,十九路軍得以在右翼集中兵力,在2月下旬,擊敗日軍增兵之後的新攻勢。

——十九路軍誠然是淞滬抗戰的真英雄。但是,第5軍,同樣功不可沒。

6

全民抗戰的預演。

中日戰爭愈演愈烈,上海戰場就成為中日決戰戰略的一個戰役要點。

作為軍委會委員長,蔣介石不僅承擔直接指揮上海戰場的責任,更要承擔宏觀的戰略上的全面抗日的責任。

在東部海岸漫長線,防備日軍藉助海軍絕對優勢,實施登陸開闢新戰場是中日戰略防備的重點。

淞滬抗戰期間,蔣介石面臨弱小的中國海軍,「集結於相當地點,以便抗戰,同時敷設水雷及障礙物,以便制止敵艦之任意活動」。

在海軍備戰的同時,蔣介石還多次電令馮玉祥舊部韓復榘、梁冠英等部,加強青島、海州、鹽阜等沿海地區防務。

寫到這裡,我確實看不出來蔣介石和國軍其他將領,是怎麼「按兵不動、坐視不援」,並「剋扣軍餉,截留捐款」。

淞滬抗戰期間,英美數次出面斡旋停戰。但是,日本軍部一意孤行,驕狂日盛。

蔣介石決心專心軍事,對汪精衛主導和談,尤其強調「不喪國權、不失寸土、日寇不提難以忍受之條件,則我方即可乘英美干涉之機,與之交涉」。

「不可以各國干涉而我反以強硬致生不利影響也」,蔣介石這個要求貫穿了整個外交始終。

正是因為淞滬抗戰的對日決絕、果毅,以及對戰事、政事、外交的傑出領導,蔣介石在淞滬抗戰之後,聲望飆升。

各地軍閥嚮往中國統一、富強者,如白崇禧、閻錫山、劉湘等人,開始轉變態度,擁戴南京。

戰至2月20日,英美曾經數次斡旋停戰,日軍每每驕狂無理,多出蠻橫要求。期間,南京文官多有認為中日戰力懸殊,提出妥協議和。

為此,蔣介石十分憤慨。他的日記公開後,有「何物倭寇,其不知中國尚有人耳」一句,可以看出蔣介石當時胸懷和氣度。

2月20日,7時。日方再次尋釁,以海陸空軍發起全面進攻。外交努力失敗。

此刻,蔣介石更認為中日可能全面開戰。為此,決心坐鎮南京,出任全軍統帥。

蔣介石最嫡系的最後部隊,9、10、83師等悉數東調,部署在上海至南京、上海至杭州一線。

外交調停期間,日軍借短暫停戰,鬼祟調兵,登陸瀏河,包抄了淞滬抗戰的第5軍和十九路軍的後路。於是,到3月3日,日軍再次出爾反爾拒絕調停。

不得已,十九路軍和第5軍全線後撤。上海和南京告急。此刻,蔣介石毫不猶豫調上嫡系胡宗南第1師(後來第1軍)和第47師,充當淞滬抗戰的戰役「排頭兵」。

——胡宗南等人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也罕見知曉。

是時,蔣介石和軍委會開始研究部署第二階段淞滬抗戰的作戰方略。

蔣介石提出,日軍有可能借停戰之機,為將來之攻擊作積極準備。一針見血指出日寇軍事目的,「不外占領南京控制長江流域」,並且認為,由於戰場區域擴大,我軍「非再有多量援兵不可」。

這次部署,蔣介石得到他的少壯將領們的擁戴。陳誠在內,在後來抗戰口稱「領袖」,大致也是始於這段時間。

此刻,戰事已經延伸、波及到常熟、蘇州、常州、無錫、嘉興、滬杭沿線。除卻第十七路軍和第5軍當面對敵之外,更多的國軍進入防線,擺開和日軍血戰、大戰態勢。

如此戰略決戰態勢擺開,日軍和日本政府深感惱火。

其時,日軍才侵略東北,尚需「消化」。且與盤踞外蒙的蘇聯互相心懷鬼胎。

在國內,二二六事件爆發之前,日本政界和軍隊相對均衡,日本政界不乏清新政客。在戰場,中國已經是舉國抗戰,對付日軍第9、11、14三個陸軍師團和不到一萬的海軍陸戰隊、憲兵。

此刻的日軍,精疲力竭。

3月5日,國聯、中、日共同通過停戰協議。3月下旬,中日雙方在英美斡旋下,在上海舉行了停戰會議。淞滬抗戰大部分戰場停火。

此後,延綿至5月5日,在英、美、法、意等國調停下,中日《淞滬停戰協定》。

《淞滬停戰協定》後來被批罵為蔣介石賣國證據。

縱觀九一八事變、一二八淞滬會戰,再到後來的八年全面抗戰,我們今天能夠問心無愧說,這個停戰協定就是賣國?

當然,怎麼看歷史,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非要不仁不智,當然只能是流氓。

0

抗日烈士,風雅至今。

淞滬抗戰,不僅僅只是十九路軍的抗戰,是包括了在當時蔣介石領導下,中國近乎所有軍隊,在上海、江浙軍民支持下的抗戰總體戰。

參戰的主角是十九路軍和第5軍。但是,很多抗日誌士投身其中。

身懷絕技的韓國義士也即興登場——韓國英雄尹奉吉在虹口公園日軍閱兵式上,丟出一個熱水瓶。

熱水瓶暗藏炸彈。效果非常不錯。

參加天長節日軍閱兵的日方上海派遣軍司令官白川義,當場蹬腿喪命。

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被炸成瘸子。植田謙吉中將被炸成獨眼龍。尹奉吉被捕後從容就義。

——現在魯迅公園那個韓風建築梅亭,即是上海人和韓國人對英雄的紀念。

尹奉吉,號梅軒。風雅至今。

是以,淞滬事變結束。寫到這裡,再看看百度的「淞滬抗戰」、「一二八淞滬抗戰」的詞條,作為今人,唯有慚愧。

勉為書寫我所了解的一些故事,權作紀念先輩們抗戰不易。

文章轉自作者微信公眾號「流浪的橡樹」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