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我在房間裏忙,孩子們在床上玩玩具,姐弟倆相處和諧。弟弟還小,對什麼都好奇,都想嘗試,姐姐則守在旁邊很小心地照看弟弟。
我正忙著,突然聽到兒子大聲喊,便趕緊上前去看。原來,是姐姐「沒收」了他的玩具車,小傢伙著急,又不會說話,就對著姐姐大吼。我提醒女兒:他想要,你就給他玩兒唄。女兒很負責任,告訴我:給他他就吃,已經吃了好幾輛車……
我懂得她的意思,是說弟弟喜歡用嘴去舔玩具車。一來吃玩具車不衛生,對弟弟健康不利,二來玩具車不是用來吃的,弟弟玩的方法錯了,所以要糾正。但是,聽到那句「已經吃了好幾輛車」,我還是忍不住笑出聲。
在兩個孩子玩玩具的場景中,這句話一點都不讓人覺得奇怪。但如果離開這個語境,聽到這樣一句話,估計所有人都會吃一驚並且浮想聯翩。因為聽起來太嚇人了,不知道是什麼樣的龐然大怪物才能吃得下幾輛車。
所以,「斷章取義」是不準確甚至危險的。但生活中我們卻經常斷章取義,聽到不順耳的某句話就有了情緒,或氣憤,或委屈,或不解,或懊惱。殊不知,那句讓我們萬分不爽的話是在某個語境中說的,也許在當時的語境中根本不算什麼。一個正在咿呀學語的孩子尚且能「吃了幾輛車」,還有什麼比這更難於理解或接受的呢?@#
責任編輯:方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