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鍛造第十卷
錨
當船舶航行遇風難以靠岸停泊時,則船體命運皆繫於錨。戰船、海船所用的錨,有重達千斤的。其鍛造方法是先錘成四個錨爪,再逐個接在錨身上(如頂圖)。三百斤以內的錨,用直徑一尺寬的砧座,安置在爐旁。當工件兩端都燒紅時,掀去爐炭,用包鐵的木棍將工件夾到砧上錘鍛。如果錨重千斤左右,則架起木棚,許多人站在上面齊握鐵鏈,聯接錨身兩端,其兩端皆帶大鐵環,以便套在鐵鏈上。將錨吊起來並轉動,眾人齊力將錨爪與錨身捶合起來。黏合的藥不用黃泥,而是用篩細的舊牆土,一人不斷地將土撒在接口之中,一起與工件錘合,方無隙縫。在爐錘工序中,錨是最大的工件。
針
作針時先將鐵鎚成細鐵條。另在一根鐵尺(模具)上鑽出小孔為線眼,將鐵條從鐵尺孔中抽出拉成鐵線,再逐寸剪斷鐵線為針。先將一端銼成針尖,再用小錘將另一端打扁,以鋼錐穿針鼻,更銼光其四周。然後放入鍋中,用慢火炒之。炒後以土末、松木炭粉和豆豉三物掩蓋,下部用火燒。留出二、三根針插在外面以試火候。當外面的針能用手捻成粉時,說明下面的針火候已足。然後開封,入水中淬火。引線縫衣與刺繡用的針,質地均硬。只有福建馬尾鎮刺工做帽子用的針,是柳條軟針。其軟硬區別的妙處,在於火炒、淬火的不同。
原文
《天工開物》錘鍛第十卷──錨、針
錨
凡舟行遇風難泊,則全身繫命於錨。戰舡、海舡,有重千鈞者。錘法:先成四爪,以次逐節接身。其三百斤以內者,用徑尺闊砧,安頓爐傍,當其兩端皆紅,掀去爐炭,鐵包木棍,夾持上砧。若千斤內外者,則架木為棚,多人立其上,共持鐵鏈,兩接錨身,其末皆帶巨鐵圈鏈套,提起捩轉,咸力錘合。合藥不用黃泥,先取陳久壁土篩細,一人頻撒接口之中,渾合方無微罅。蓋爐錘之中,此物其最巨者。
針
凡針,先錘鐵為細條;用鐵尺一根,錐成線眼,抽過條鐵成線,逐寸剪斷為針。先鎈其末成穎,用小槌敲扁其本,剛錐穿鼻,復鎈其外。然後入釜,慢火炒熬。炒後,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蓋,下用火蒸。留針二、三口插於其外,以試火候。其外針入手捻成粉碎,則其下針火候皆足。然後開封,入水健之。凡引線成衣與刺繡者,其質皆剛;惟馬尾刺工為冠者,則用柳條軟針。分別之妙,在於水火健法云。
【注釋】
鈞: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鐵尺:此處指拉絲模具。鐵尺上鑽出小圓孔,將細鐵條通過此孔拉成細鐵線。
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蓋:熱處理時的固體滲碳技術。松木炭是固體滲碳劑,豆豉及土末是填充劑。罨讀掩,罨蓋即掩蓋。@#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