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鑄造第八卷──釜
鐵鍋用來作儲水、受火,日常生活不可缺少。鑄鍋時用生鐵或報廢的鑄鐵器為原料。大小沒有固定格式,常用的鐵鍋口徑以二尺為準,厚約二分。小者口徑半之,厚薄不減。其鑄模分內、外兩層,先塑造其內模,放多日乾燥後,根據鍋形狀大小,然後再作置於內模之上的外層蓋模。作外模的匠人要非常精細地操作,稍差一點,模就沒有用了。
模作成並乾燥後,再用泥捏成熔爐,其內部像鍋,裝生鐵於其中。爐的背後接管通風,爐的前面留一口用以出鐵。一爐熔化的鐵水,大約可鑄十至二十口鍋。鐵化成水後用墊泥的有柄鐵勺,從爐嘴接鐵水。一勺鐵水大約澆一口鍋,傾注在模底孔中,不待冷定即揭開蓋模,看看有無裂縫不周之處。此時鍋身尚通紅未變黑,有澆不到之處,即澆少許鐵水於其上補完,用濕草片壓平,不留修補痕跡。
用生鐵初次鑄鍋,要補破綻之處很多,只有用廢破鐵鍋熔鑄,才沒有隙漏。(朝鮮國俗,破鍋必棄之山中,不再回爐。)
鍋鑄成後,試鍋方法是用木棍輕敲,響聲如敲木頭的聲音,就是好鍋。如有雜音,則說明鐵質還不夠純熟。日後使用易於損壞。
國內大寺廟裡鑄有千僧鍋,可煮二石米的粥,這簡直是笨重之物。
原文
《天工開物》冶鑄第八卷──釜
凡釜,儲水受火,日用司命繫焉。鑄用生鐵或廢鑄鐵器為質。大小無定式。常用者,徑口二尺為率,厚約二分。小者徑口半之,厚薄不減。其模內外為兩層。先塑其內,俟久日乾燥,合釜形分寸於上,然後塑外層蓋模。此塑匠最精,差之毫釐則無用。
模既成就乾燥,然後泥捏冶爐,其中如釜,受生鐵於中。其爐背透管通風。爐面捏嘴出鐵。一爐所化約十釜、二十釜之料。鐵化如水,以泥固純鐵柄杓從嘴受注。一杓約一釜之料,傾注模底孔內,不俟冷定,即揭開蓋模,看視罅綻未周之處。此時,釜身尚通紅未黑,有不到處,即澆少許於上補完,打濕草片按平,若無痕跡。
凡生鐵初鑄釜,補綻者甚多,唯廢破釜鐵熔鑄,則無復隙漏(朝鮮國俗:破釜必棄之山中,不以還爐)。
凡釜既成後,試法以輕杖敲之,響聲如木者佳,聲有差響則鐵質未熟之故,他日易為損壞。海內叢林大處,鑄有千僧鍋者,煮糜受米二石,此直癡物云。#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