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其他史料

《天工開物》夏禹鑄九鼎為何因?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鑄造第八卷──鼎

鑄鼎的事,堯、舜以前已不可考。至於夏禹鑄九鼎,則因九州納土地賦稅法則已經制訂,各地每年進貢方物條例已定,河道已經疏浚暢通,禹制訂的九州貢法《禹貢》業已成書。禹王恐怕後世的帝王擅加賦稅,或各地諸侯以奇淫品冒充貢物,或治水之人不按其方式行事,因之將這一切鑄在鼎上,不像寫在書上容易丟失,使人們有所遵循,不輕易改變。這就是當時鑄九鼎的原因。

過了很長的年代,學淺識少的人,看到刻畫在鼎上的形象,如「玭珠(蚌珠、珍珠) 、暨魚(美魚)、狐狸、織皮」之類,或許已經漫漶、脫落而變形,難以辨認為何物,遂以為是怪物。因此《左傳》中才有關於禹鼎象物為使老百姓識別神怪、避免魑魅傷害的說法。其實這些鼎至秦代(前221一前207)就已散失了。而春秋(前770~前477年)時郜國的大鼎、莒國的兩個方鼎,都是諸侯國自造,即使鼎上有些刻畫,也必定失去《禹貢》的原意,只不過作為古物存其名而已。後世圖書甚多,百倍於上古,亦用不到鑄鼎。特附記之。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原文

《天工開物》冶鑄第八卷──鼎

凡鑄鼎,唐虞以前不可考。唯禹鑄九鼎,則因九州貢賦壤則己成,入貢方物歲例已定,疏浚河道己通,《禹貢》業已成書。恐後世人君增賦重斂、後代侯國冒貢奇淫、後日治水之人不由其道,故鑄之於鼎。不如書籍之易去,使有所遵守,不可移易。此九鼎所為鑄也。年代久遠,末學寡聞,如蠙珠、暨魚、狐狸、織皮之類,皆其刻畫於鼎上者,或漫滅改形,亦未可知,陋者遂以為怪物。故《春秋傳》有使知神姦、不逢魑魅之說也。此鼎入秦始亡。而春秋時郜大鼎。莒二方鼎,皆其列國自造,即有刻畫,必失《禹貢》初旨,此但存名為古物。後世圖籍繁多,百倍上古,亦不復鑄鼎,特並志之。

【注釋】

玭:讀賓。蚌的別名。玭珠即珍珠。#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