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費超400元可獲25%補貼
【大紀元2017年10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莫森綜合報導)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以大量篇幅談及不同的改善民生措施。當中最受關注的是推出「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估計會有超過200萬市民受惠。
早前有消息指,在施政報告中會有措施補貼市民的交通開支。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推出「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為每月公共交通開支超過400元的市民提供25%的補貼,補貼金額上限為每月300元,估計會有超過200萬市民受惠。計劃無須申請,涵蓋港鐵、專營巴士、專線小巴、渡輪及電車。政府目標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撥款後的一年內落實計劃。
若市民每月交通費為1,000元,扣減400元後,政府會補貼餘下600元的25%,即150元。消息指政府會透過Android 應用程式,將補助的金額以增值形式加入八達通中,市民亦可透過港鐵車站內的「特惠處理站」或八達通服務站辦理。現時港鐵設有「全月通」及「都會票」,只要原先的交通費超過400元,同樣可以受惠,補助金額需在三個月內領取。
更新在職家庭津貼計劃
林鄭在施政報告中推出多項民生措施,稱希望可以做到「無微不至」。政府去年5月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政府決定將計劃擴展至一人住戶,並改以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計算入息限額。新計劃下一個有2名合資格兒童的4人住戶,如果月入19,000元或以下,而該住戶的總工作時數達每月192小時,可獲得的津貼為3,200元,較之前增加23%。政府預計在明年 4月1日實施新計劃,並易名為在職家庭津貼計劃。
爭取低收入家庭保障聯席表示,他們一直爭取增加一人家庭申請、調高入息限額、合併工時等措施改善現時的低津政策。樂於見政府作出有關改動,讓更多有需要家庭能夠受惠,但認為仍有其不足之處。低保聯指,現時基層的散工化情況嚴重,開工不足、長期兼職的工友為數不少,認為工時要求維持每月144小時,門檻過高,令他們得不到保障。建議取消192小時工時線,並降低工時門檻至72小時,即以144小時及72小時工時線取代192小時及144小時工時線。
特殊兒童長者服務零輪候
政府又會投放額外資源,加強社區和家居照顧服務,照顧長者及離院病人。又會為有特殊需要的幼兒,例如患自閉症、過度活躍症、或有語言及讀寫困難的幼兒,提供學前康復服務。計劃在未來一年,將幼兒學前康復服務名額由3千個增加到7千個,及將「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由3千張增加到6千張,目標達致「零輪候」時間。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鄺俊宇認為,林鄭月娥未有回應安老及復康院舍的輪候時間長的現況,一方面指稱要做到「零輪候」,但卻未能承諾令現時近3萬7千名輪候資助安老院舍的長者「零輪候」,亦未有增加政府資助宿位及推行措施提升私營院舍質素。
工黨則指,「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的共同付款機制是變相經濟審查,如果長者不夠錢,在市場上找到的服務,無論質素或數量都會較差。質疑政府企圖以市場解決安老問題,推卸安老責任,又批評林鄭無視現有資助服務長時間輪候的問題。
此外,政府又會為患有不常見疾病的人士提供支援,包括擴大援助項目的資助範圍,及就特定藥物治療提供資助。如果醫生認為合適,經過專家小組審批,可以使用一些未在香港註冊或不是原本註冊用途的藥物。
工黨認為以上措施並不足夠,政府應撥出更多財政資源,包括成立200億的基金,為癌症及罕見病人者提供藥物資助,並縮短藥物審批的時間。
民間指未訂長遠滅貧目標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表示,歡迎林鄭在施政報告中表示主動回應市民置業、人口老化等問題。但認為林鄭未有就處理貧窮問題訂立滅貧指標,亦未有為應對人口老化及社會發展,訂立完善社會福利服務的長遠規劃目標,令基層及香港市民均難以從施政報告中掌握未來香港社會發展的願景及圖像。
民陣認為,報告只是對「弱勢社群的小修小補」,僅提及對罕見疾病的支援、低收入家庭津貼的改良、長者生活津貼的優化等福利政策,但迴避涉及到社會公平分配的政策,例如稅率上調的累進利得稅、標準工時與全民退休保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