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1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旻洲台灣台北報導)新南向政策是總統蔡英文走馬上任後,最熱門的政策關鍵字之一。不過隨著國際政經局勢的動盪,當前的東協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挑戰,政府若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就讓台商冒然前往東南亞打拚,恐怕會讓台商血本無歸。
東南亞地區多年來穩居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也是台灣第二大對外投資目的地,據東協官方統計,截至2015年底為止,台商在東協十國累計投資約八百八十億美元,若再加上從第三國前往當地投資的案件,估計總額應該超過一千億美元。
不過隨著東協陸續與周遭國家簽署「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協定(FTA)、取消區域貿易與投資的限制後,台灣在東協市場的表現逐年下滑,以2015年為例,台灣對東協十國的出口為509億美元,相較於2014年的595億美元,大幅衰退16.98%,若未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完成談判、實施降稅後,對台灣的衝擊恐怕會更大。
而東協不同以往的局勢與挑戰,也考驗著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的成敗與否。中經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表示,包括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協的重點國家,2014年後經濟成長率都已不復以往長期達5%的輝煌局面,顯示東協國家也都面臨出口成長遲緩、經濟成長率下修的處境。
東協政治局勢動盪 應觀察選後政策走向
不僅如此,近來馬來西亞匯率變動幅度非常大,另外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緬甸等國內部都出現大型民眾遊行或是恐怖主義的攻擊,像曼谷爆炸案、或是緬甸多起種族衝突事件,顯示東協的政治局勢也非常動盪;再加上今、明兩年東協多國相繼舉行選舉,是否會因為政權更迭而大幅影響政策走向,仍值得觀察。
另外,東協對美、中態度是否轉變,也是影響新南向成敗的重要關鍵。徐遵慈認為,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上台後採取「遠美親中」政策,雖然化解了中、菲在南海主權對峙的僵局,但也撼動了東協對美、中間的平衡狀態,後續是否會對其他東協國家產生示範作用,是亞太區域的重要挑戰。
亞太地區是近十年全球最熱衷於追求區域經濟整合的地區,而東協也在2015年底正式宣布成立「東協經貿共同體(AEC)」,未來將進一步改善非關稅障礙、加速服務業、投資等領域自由化;而涵蓋超過35億人口的RCEP,目前也已經緊鑼密鼓的在進行中,甚至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前途未卜的前景下,RCEP有可能在2017年完成談判。
協助台商建立風險評估機制 掌握變局追求三贏目標
徐遵慈表示,從美國每年對東協國家投資逾百億美元,以及歐盟與日本在東協的大量投資等跡象,顯示東協國家的地緣政治及經濟重要性越來越高,此時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基本上符合國際潮流。但近來發生台塑越鋼廠遭罰款百億的事件,再加上東協各國均調降經濟成長預測,且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也蠢蠢欲動,呼籲政府應該重新檢視東協的政經風險。
徐遵慈以近年台商在東協投資失敗案件為例,包括中鋼印度投資案、印尼台旺工業園區投資案、馬來西亞國光石化投資案,以及近來的越鋼事件,在在顯示台灣對當地政經環境與法規掌握不足,建議政府應幫台商建立「國家風險評估機制」,並定期公布報告給投資人參考;此外,為避免遭中共打壓,徐也建議新南向應降低政治色彩,並規劃短中長期的目標,政策才比較能看到效果。
不過面對美、中、日、歐等大國在東協的激烈角力,徐遵慈認為,台灣也不需要妄自菲薄,因為過去30年來,台灣在東協的布局已非常深厚,雖然大國要強化與東協的關係,但台灣仍是東協的好夥伴,所以政府應該積極研擬參與TPP、RCEP、FTAAP的對策,以及推動雙邊的合作機制。
徐遵慈也提醒,雖然目前TPP看似胎死腹中,但台灣不應該輕言放棄,外界評估TPP可能會在2018、2019(民國107、108)年浴火重生,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另外,未來RCEP的重要性會逐漸升高,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前景也不容小覷,針對這些未來區域的重大倡議,台灣應該要有個別的應對政策。
她建議政府,對新南向政策應更務實、聚焦及掌握變局,並儘快化解兩岸僵局,爭取與東協國家發展雙邊關係,同時加強與美、日等國在東協之實質合作,以追求3贏的目標。◇
責任編輯: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