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1月04日訊】監察委員王美玉日前發表「16」新書,以少年凱凱生前的遭遇,討論少輔院黑幕,呼籲感化院應改革成學校、投入教育資源與專業,而非讓孩子們帶著仇恨離開感化機構。
王美玉接受廣播「POP搶先爆」主持人黃光芹專訪,節目於中午播出。王美玉從記者轉任監察委員,主持人問她兩種角色差異時,她說,兩者都是扮演監督的腳色,並無太大不同,唯一的差異是現在在公部門裡,代表國家行使公權力。
王美玉日前發表「16:是誰讓少年帶著痛苦和懼怕走完他的人生?」新書,希望藉由這本書衝撞官僚體系跟行政高牆,也希望新書能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以及聚集力量。
對於書名取為「16」,王美玉說,故事主角凱凱死於少輔院中的歲數,是16歲,也是當初凱凱媽媽離家出走的年紀。凱凱家三代一再繼承複製的生活是單親、貧窮,以及隔代教養。「凱凱的生命就從監獄中開始,在少輔院中結束,他的一生生也不自由、死也不自由」。
凱凱曾經偷了新台幣1000多元,最後因竊取一支手機,而遭裁定進入桃園少輔院接受感化教育。由於死前曾被凌虐,絕非官方所稱的抓養致死等說詞,因此凱凱事件,曾被形容為「少輔院的洪仲丘案翻版」。王美玉也因此展開行政調查,而發現少輔院內黑幕重重。
她觀看凱凱死前的26.5小時的監視錄影,王美玉說,看到凱凱右胸口的傷口,很痛,自己也幾度站起來,離開電腦前,掉下眼淚。任何人看了,也都會崩潰。
王美玉也談起當初提出糾正此案的過程。一開始法務部認為沒有重啟調查的必要,她聽到非常憤怒,開始跟法務部筆戰,終於在105年5月新政府上任之前,法務部終於回覆將重啟調查有人涉及業務過失致死,還有凱凱的致命傷。當初彈劾的人數較多,但最後通過彈劾只有4個人。
王美玉呼籲感化院應改革成學校、投入教育資源與專業。雖然凱凱是一個個案,但反映的是一個制度的問題、是一個通案。
她說,每年有1000人進出感化院,如果沒辦法把教育專業放進去, 卻用「曬豬肉」、體能訓練凌虐孩子,讓他們最後帶著仇恨離開感化機構,這樣對社會會有什麼樣可怕的結果?希望少輔院應改革成為學校,顧及孩子們的人權,並正視現在少輔院的孩子們所身處的黑暗面。(轉自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