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1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平編譯報導)75年前二戰期間的香港保衛戰中,共近3000名士兵犧牲,其中290名為加拿大士兵。如今,這場戰爭早已被人遺忘,歷史學家一直認為,當年這場戰爭,將一些毫無作戰經驗的加拿大士兵派到香港這樣一個無法保衛的孤島上與日本人作戰,等於是送羊入虎口,根本就是個錯誤。歷史學家班漢姆(Tony Banham)在給《紐約時報》郵件中寫道,香港保衛戰是加軍首次參與到二戰中,根本就是場災難。
派兵香港加軍為新手
當年英屬香港駐防軍請求英國政府增派1、2個營,加強香港防衛。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雖認為,一旦日本打來,根本就保不住香港,不值得派兵作無謂犧牲。但支持一方堅持認為,派兵不僅能極大鼓舞駐港英軍士氣,還能警告日本。再加上當時太平洋戰區,主要焦點是日本對其它亞洲國家的侵略,誰也沒料到,日本人真的會襲擊英國的這塊遠東殖民地。最後,丘吉爾作出讓步,同意增兵香港。
當時已年屆54歲的羅森(John K. Lawson)上校,已成家立業,有一幢房子、妻子和2個兒子。羅森曾在一戰中戰鬥過,已升到上校軍銜,軍銜雖不太高,但也算事業有成。羅森一直負責新兵訓練,加拿大同意派兵香港後,指派他報告加拿大可供派兵香港營隊的準備情況,羅森手下工作人員將其中10個營列為優秀,7個列為需加強訓練,9個不建議進行作戰部署。
當時的歐洲是西方國家防禦重點,將作好戰鬥準備的營隊派往遠東地區,顯然不合情理,因此當時的加拿大總參謀長挑出最不具戰鬥力的2個營:溫尼伯格步兵營(Winnipeg Grenadiers)和皇家步槍營(Royal Rifles)。一切就緒後,羅森上校晉升陸軍准將,帶領近2000名士兵乘船向香港進發。
當時英軍和日軍在中國和香港之間的一個鐵路道口雖互相對峙,但似乎不太可能開打。英國情報部門還安慰加軍說,日本人個子矮小,普遍患近視,夜間無法作戰,即使日本人真的開打,也不會造成什麼嚴重後果。
防禦體系薄弱一再被忽視
當時的香港的防禦體系主要是一個混凝土戰壕和暗堡構成的網絡,沿九龍半島和中國大陸之間的山峰和山脊蜿蜒而建。它建成後的軍事目的是:一旦日軍真的攻擊,應能抵抗日軍數月或至少數周。但事實情況是,這條防禦線一直都沒建成,僅僅只設置了些鐵絲網。1941年12月,原本能駐守的主要防禦工事城門碉堡(Shing Mun Redoubt)里,僅30名士兵守衛。香港島上的防禦計劃,也只是沿海岸線部署少量軍隊,高地根本就沒任何防禦計劃。
看到這種情況,羅森准將立即請求倫敦再增派一個營,沒有得到回應。在香港保衛戰中倖存的皇家步兵營麥克唐納爾()說,羅森發現當時情況根本不可能作戰,等於是死路一條。12月7日上午,英軍接報日軍在邊境有活動,卻沒引起當時英軍駐港指揮官莫爾特比(Christopher Maltby)少將重視,認為報告在誇大,日軍活動不過是在虛張聲勢。
指揮官錯判致加軍全軍覆沒
莫爾特比以為,邊境日軍僅數千人,實際上是5萬人,是當時英軍的近10倍。12月8日,英軍幾乎同時向夏威夷、新加坡、馬來亞北部、菲律賓、關島、韋克島和香港同時發起襲擊,日軍只用了5個小時就攻破城門碉堡,攻破兵力薄弱的防禦線,5天後,英軍被迫渡海逃往香港島。
很快,聯軍在香港島重組為東西2個旅,羅森負責西旅,負責阻擋日軍直抵英軍心腹重地。然而羅森指揮總部卻距雙方未來交點地點甚遠。 12月18日,日軍渡過狹窄航道,很快突破沿海防線,幾個小時內就穿過俯瞰羅森在黃泥涌峽道上的山丘據點。羅森本計劃次日上午將指揮部後撤,但到次日上午7時,卻被日軍包圍。據在對面戰壕中的溫尼伯格步兵營曼徹斯特(Bob Manchester)中士後來回憶,交戰過程中,羅森和另外3名士兵向暗堡後面的山坡上爬時,被日軍機關槍擊中。
雙方交戰持續至12月22日,倖存加軍全被日軍俘虜。隨後,羅森遺體被發現,經日軍許可,其手腕上的銀質身份手環被摘除後,日本指揮官次日下令埋葬羅森,並在墓前豎起一塊白色墓碑,墓碑以日文書寫。1946年,加拿大政府將其遺骨重新埋葬在香港島西灣國殤墳場。羅森陣亡後,香港島西半邊防衛陷入混亂,反擊七零八落,隊伍不斷潰退,英軍最後在聖誕節當天宣布投降。
羅森的陣亡,是二戰中加國陣亡軍士中軍銜最高的。隨軍牧師萊特(Uriah Laite)上尉做了4年戰爭俘虜被釋放回加後,將羅森手環交到其家人手中。其子約翰將手環和父親的一些軍章放進相框裡,保存至今。對於約翰來說,至今能緬懷父親的只有幾件小東西:數枚軍章,幾個身份識別牌和這枚銀質身份手環。
責任編輯: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