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民俗
春色到人間,立春日,吃具有微辛味的春蔬,可以醒「春睏」,也促進人身體臟氣的運行,發散寒氣,活絡身體、奠定一年健康的基礎。南北朝時代《荊楚歲時記》記載「立春日,作五辛盤。……辛盤得青韭。」到了明、清時代吃春蔬蘿卜(蘿蔔)叫「咬春」,形成一種很普遍的節氣民俗。
紫華小蕪菁 發臟氣 好神氣
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記載:「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曰『咬春』。互相請宴,吃春餅和菜。」「蘿卜」現在稱蘿蔔,這種蔬菜在中國古久以前就有,時代方言不同,古代稱「蘆菔」較多。
康熙字典釋「蘆菔」,秦人稱蘿蔔,本來是秦地住民的方言。秦漢時代的字書《爾雅》說:「蘆菔,蕪菁屬,紫華大根。」《太平御覽.木部》〈菜茹部五〉指說「菔」或作「蔔」。西漢《方言》說,蕪菁紫華者謂之蘆菔(音蔔)。也就是說「蘿卜」古代指紫蕪菁,又有「小芥」之稱,辛味比蘿蔔強,可以幫助「發五臟氣」,據說可以讓人從沉沉冬日醒過來卻卻春睏。辛味蔬菜去寒活絡筋脈,而且紫紅的蕪菁含鐵質營養豐富、能讓人美顏色、增進健康。
咬春咬蘿卜
清代立春之時,富家人大多吃春餅,一般婦女沿襲明代「咬春」習俗。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打春》記載:「是日(立春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睏也。」後來人「咬春」咬蘿蔔,有可能是白蘿蔔比紫蕪菁更隨手可得。
明清兩代都有咬春的春筵,互相請宴。清人薛時雨詩句:「新歲咬春筵,舊客消寒會」,就是描寫春筵消寒的映像。咬春、和春筵都是迎新消寒的食俗,吃春餅的習俗也是,來自古代吃「春盤」的文化。清代也有春餅專賣店,李斗《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有記一筆:「『雨蓮』以春餅得名。」咬春在民間,尤其是婦女間尤其盛行。想要留春住,在立春節氣中「咬春」正是時候。
@*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