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神經學家:思維可改變大腦生理結構
【大紀元2017年01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祝蘭德國報導)思維是否只是意識形態中的東西?對物質世界沒有任何影響?最近德國媒體的一篇科學報導給出了一個答案:人類思維可以改變大腦生理結構。
文中提到,許多人總覺得處境不佳,其實往往原因在自己。許多神經學家發現,負面思維會導致大腦把未來的世界看得更困難。這些神經學家們研究出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人們跳出負面思維,轉為積極思考。
德國健康研究者、神經學家兼大學教授Tobias Esch專門研究關於幸福與克服壓力的話題。他認為,大腦首先是一個器官,它與幾乎所有器官一樣,通過活動而產生變化;而思考就是大腦最主要的活動。
當人們情緒樂觀時,產生的正面思維會激發大腦的獎賞系統(reward pathway)。在心理學中,當人做出正確決策並產生好結果時,大腦會向負責決策的區域發送「獎賞」信號,這會促進人的認知能力進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環,這被稱作「獎賞效應」。
當人產生負面思維時,就會改變大腦杏仁核(Amygdaloid)區域。杏仁核對情緒反應十分重要,尤其是恐懼。當受到傷害之後,杏仁核會因為「學會害怕」,而產生恐懼的記憶。
Esch教授表示,經常負面思考的人,因為杏仁核發生變化,所以在面對未來的處境時,會比沒有負面思維的人更覺得恐懼和驚慌;或者說,那就像通過一個過濾器去看待世界,趨向於吸收負面的信息。
如何把負面思維轉為正面思維?
研究表明,積極和樂觀是可以訓練的。德國心理學者和神經學者Britta Hölzel和Ulrich Ott曾做過這樣一個測試:
參與測試的人會被教育,對一些以前覺得害怕的情況進行中立反應。八個星期之後,受測試者的杏仁核明顯收縮。Esch教授也確認,這種訓練可以讓人在同樣的環境下感覺到更少的壓力,減少驚慌。
Esch教授給出以下幾個訓練方法:
1, 運動
這裡是指身體的運動。Esch教授表示,這聽起來很普通乏味,但是效果不可思議的好,幾乎沒有其它什麼辦法比運動更能讓大腦轉向積極思考。
2, 集中注意力
嘗試做每件事情時都完全投入其中,包括全心全意去體會各種感官感受,如嗅覺和味覺。Esch教授說,比如吃東西、跟別人聊天、聽音樂時,真正地投入其中,體會那種實實在在的感覺。練習注意力可以通過打坐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從事日常活動。
3, 給自己提三個問題
面對負面的處境時,如何把思維轉向積極?Esch教授建議,可以給自己提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
有時因為憑空猜測,人們產生負面情緒。例如,在新工作中覺得同事不喜歡自己;下雪天火車開得慢,就擔心趕不上下一班車。為了避免陷入這種無意義的負面思維中,可以問問自己,這些導致負面情緒的理由是否合乎事實。有證據證明這些猜想成立嗎?
第二個問題: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嗎?
當情況確實很糟糕的時候,能否從中找到積極的一面?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嗎?例如,能否在堵車的時候充分利用時間做其它事情?
第三個問題:心情糟糕有用嗎?
如果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第二個問題答案是否定的,即事情真的那麼糟糕,無法從另外的角度看待時,那麼得問問自己:這事情給我造成什麼結果,以致我心情糟糕?心情糟糕對我有用嗎?
Esch教授分析,主動提這三個問題,至少會讓人很快得到一個結論,即負面反應對事情沒有幫助。然後人們會主動逆其道而行,用積極的想法去代替消極思維。
此外,Esch教授還提到,積極的人際關係對生活滿足感非常重要。除了自己要做好外,應該注意不要忽視社會關係。他說:「讓人感到快樂的不是物質上的東西,而是與親朋好友的聯繫。」
Tobias Esch教授簡介:
Tobias Esch教授是一位全科醫生、健康研究者、神經學家。從2016年起在德國維藤/黑爾德克大學(Universität Witten/Herdecke)當教授。
他畢業於以高學術水平著稱的德國哥廷根大學,畢業後在不同的大學任教或行醫,包括哈佛大學和柏林的大學醫院Charité。曾任哈佛醫學院客座教授,在紐約州立大學當神經科學的研究員(Research Associate)。
責任編輯: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