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自信的人,都難免會有對自己不滿的時候。當我越和人們談論他們內心的掙扎,就越意識到每個人多少都對自己有些不滿意。我們不滿意自己,有很多表現:
● 我應該更好、更高效、更清醒、更正面。
● 必須做公開發言時,會懷疑自己不夠好、難以有甚麼貢獻。
● 對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夠滿意,例如我們的身體和容貌,愛拖延、愛生氣,對伴侶或孩子缺少耐心。
我們認為自己需要改進。
對我們來說,這種不滿意是常態,即便我們被人讚許,頭腦中也會有聲音來削弱它,因為我們自覺配不上這樣的讚美。
這種心態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不善於交朋友、公開發言、找到另一半、做熱愛的工作乃至獲得滿足感。
由於不喜歡這樣的感覺,我們會逃到飲食、喝酒、購物之類的事情中,藉此來分心、獲得安慰;想要自我保護時,我們又會去抨擊別人——這幾乎是我們所有問題的症結。
那麼我們如何解決這個根子上的問題呢?答案非常簡單,但是不容易付諸實踐。
在進入解決問題的部分前,我們應該先就一種觀念做些討論,即:我們需要「不滿意自己」來改善生活。
「不滿意自己」是動力嗎?
和許多人一樣,以前我也認為,如果我們對自己不夠滿意,就會有動力去改善;一旦我們沾沾自喜,我們就會甚麼也不做。
而現在我不這樣想了。我的確覺得,「不自滿」常常會推動我們改進,這並非壞事,我們希望變得更好。
但想想看:
● 當我們對自己不滿意時,做好事時我們也很難快樂,我們還是不滿意。如此,就無法享受為善的回報。
● 我們有逃避這種不好感覺的習慣,這時,「拖延」和「分心」就成為默認模式,妨礙著我們努力。事實上,只有學會面對這種不開心,我們才能解決分心和拖延的問題。
● 這種不快還可能妨礙我們與他人交流:因為自認不夠好,我們可能會對接觸他人感到焦慮。無論多麼想改進,只有解決根本問題,我們才能突破這一障礙。
● 即使我們有進步,自我的不滿足感也不會消失。我們繼續改進,它仍然在那裡。以我的經驗,它從來沒有消失過,直到你準備正視它為止。
● 在由不滿足驅動著的自我改善過程中,我們不愛自己,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那麼,我們是否有可能去做事、去改進,而沒有不滿的感覺呢?我發現答案十分肯定。
我們去健身、遵循健康飲食,不是因爲不喜歡自己的身體,而只是因為擁有自愛,並且想激勵他人。我們做工作,出發點可以是對工作惠及人群的愛。我們可以灑掃庭除、還清債務、讀更多書、定心冥思,不是因為對自己不滿,而是因為我們愛自己和他人。
事實上,我要說,如果你愛自己,才更有可能做這一切;不然的話,你是不太可能做這些事的。
正視「自我不滿」
面對對自己的持續不滿,我們能做些甚麼?我們如何對待自我懷疑、自感不足等等感覺?
事實上,這些感覺是了解和善待自己的良機。
方法如下:
1. 每次你有這些感覺時,停下手中的事情,關注它們。
2. 密切地留意它給你身體的感覺。
3. 別逃避,留下來與之共處;也別拒絕,敞開心懷接受它。
4. 對這種痛苦的感覺保持開放心態,也視之為打開你胸懷的一條道路。如此,接觸痛苦就成為一種解放。
5. 將這種難受的感覺視為美好心靈的標誌:這表明你有一顆柔軟、溫和的愛心。如果你的心地不夠好,就不會在乎自己是否是好人、是否「夠好」。我們會有諸多困難,是因為我們存心良善,我們只需留意這種善。
6. 對自己微笑,並且對你看到的所有人都無條件地友善。
我並沒有在宣稱這種方法很簡單、可以一舉解決我們的困難,但這可以讓你開始與自己形成一種信任的關係,逐漸就會帶來驚人的不同。
我建議,每當你留意到自我批評、自我懷疑、對自己不開心甚至是痛苦時,都來做這練習。只需要1分鐘,你只要面對你的感覺,保持無條件的友善。
如果你真的想專注於這種強有力的改變,可以在一天結束之時進行一次檢視,看看你做了甚麼,以及可以做些甚麼,來鞏固你的這項練習。
到最後,我想你會發現,更為強大的動力是愛,而非「自我不滿意」。你會與自己建立起友誼,這將輻射到你與你所認識的、見到的所有的人。
作者簡介
李奧‧巴伯塔(Leo Babauta)現居關島,他是六個孩子的父親,著有六本書,其中包括《少做一點不會死!》(The Power of Less)。作者在一年半前成立「禪習慣」()博客,忠實記錄他如何利用少的力量達成自我目標、健康養生和簡單幸福生活的歷程。不到半年,「禪習慣」即進入全球熱門博客前50名,擁有200萬訂戶。本文原載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