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爭霸 戲外旁白
在吳越爭霸的這段歷史中,除孫武、范蠡功成身退外,文種和伍子胥皆被他們的大王賜死。
范蠡能夠見微知著,懂得持滿戒盈、功成身退。他前半生從政扶助越王勾踐,以10年光陰使一個瀕臨滅亡的國家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他的聲名達到頂峰時又適時引退。從商19年三度富甲天下,財富千金。因他「富好行其德」,在社稷危難百姓流離之時,他又三次散盡家財,濟救黎民,被後世尊稱為「陶朱公」。
對於夫差的結局,則為後世留下一個深刻的教訓,做事要「慎始慎終」。當年,他的父王闔閭被殺後,為了給父親報仇,他立庭起誓,居孝守喪的三年中,每天都會回答:「不會忘記勾踐的殺父之仇」。
而當勾踐入質吳國,就在他的面前時,夫差卻沒有殺他。不能慎終如始,不僅霸業半途而廢,大好江山也因此改換了顏色。所以老子警戒後人:「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昔日,孔子說「殷有三仁」,即箕子、微子和比干。因為紂王無道,妲己擅政禍亂朝綱,所以微子帶著宗族神器離開殷都;箕子被紂王關押後,在監獄中裝瘋;比干則是直言死諫,被紂王剖心身亡。他們的仁心帶著剛烈和不妥協,就是絕不助紂為虐,不與惡為伍。
對比殷末三仁,伍子胥更像比干。他明知道夫差不可諫,卻還是一再提醒,以盡臣職。有人說伍子胥太過迂訥,其實並非如此,當年是伍子胥推薦專諸刺殺王僚,是他推薦要離刺殺慶忌,同樣是他推薦孫武協助吳國訓練軍師,伍子胥看人非常精準。
當然,伍子胥也知道夫差的為人,在他把兒子送到齊國時,就已經知道吳國必會滅亡。但是,他還是選擇留在吳國,以死身報吳國的知遇之恩。
在這場爭霸的大戲中,歷經重重磨難的伍子胥為後世留下悲愴渾樸的仁風,貫穿千秋,青史流芳。
至於西施,她作為越國的亡國貧女,能夠捨身洗雪國恥,就這一身的義膽剛腸,不僅女界之中無人能及,就是今日的豪傑,又有幾人能像她一樣使那破碎不堪的越國、為人奴役的越王得以重新揚眉,圖霸稱王。
後世一些輕薄的文人,既不能以文力保社稷,又不能以言宣弘文道,卻專把這筆墨的漆黑盡往美人身上塗抹,使她蒙垢千秋。說她既然受了吳王的恩寵,就不應使吳王沉湎酒色,以致越兵乘隙而入,生生斷送固若金湯的吳國、轟轟烈烈的夫差。更不該在吳國滅亡後,跟著范蠡浪跡五湖,一舸容與,去享清福。
而且據正史記載,並非如此!
待吳國滅亡後,西施既報了越國之恩,又以身投江以死身報吳王的恩寵。她生為越國之忠民,死為吳國之忠魂。像西施這般的志向和作為,這般的苦心孤詣,恐怕史上算來也沒有幾人能與她相比。
大唐詩人羅隱《西施》寫道: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詩的大義是:自古以來,家族興亡,朝代更迭有很多,吳人何必埋怨西施呢?如果西施是傾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麼後來越國滅亡,又要怪誰呢?人間風雲本就是一場大戲,何苦陷於恩怨是非,而忘了下世的初衷?
這篇詩作跳出個人恩怨,把思想放在更廣的境地,以開闊的心胸去看待朝代的交替。世間的一切,無非也像生老病死,六道輪迴一樣罷了,都是常理、天道運行的一部分而已。(全文完)@*
責任編輯:蘇筱薏
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