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古代財政方略

【文史】現代儲備制的源頭——常平倉

作者:皇甫容
font print 人氣: 858
【字號】    
   標籤: tags: , ,

中華文明經歷了五千年的風風雨雨,依然散發著迷人的風采。對我們今人來說,那傳承千年的神傳文化,如同智慧的源泉,只要我們有心去接近、去了解,就能從中得到很多的啟悟。

中共竊國破壞傳統文化之前,雖經歷數不清的天災人禍、朝代更迭,還有長達數百年的外族入主中原,但中華文明卻得以完好地保留,傳承數千年。人們常常會好奇是什麼因由使得中華文明如此長盛不衰。站在整體的角度看,筆者認為,是因為上天屬意神州,長久地眷顧護佑著這片土地。上天給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無限的智慧,人們運用神賦予的才智,建立了許多卓越的管理制度,使得中原大地能有持續長久的社會穩定時期,盛世疊出。

此篇想同讀者一起探究一下中國古代的儲備制。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中原土地上的歷朝歷代,多以農業為本,因此我們主要說說糧食儲備。

Rey_Wen_de_Zhou
周文王畫像(公有領域)

西周時,周文王就曾教導西岐的百姓應有儲備意識。也是從西周的時候開始,就有了糧食儲備的制度。糧食儲備有三個主要作用,一是穩定糧價;二是防備災年歉收;三是保障國家建設。

戰國時李悝在魏國推行平糴法,即豐年的時候,政府出面購買糧食儲存,以免穀賤傷農;荒年莊稼歉收的時候,再賣出之前的儲備糧以穩定市場糧價。到漢宣帝時,這種糧食儲備模式發展成為常平倉。常平倉,就是朝廷在各地設立官屬糧倉,豐收之年糧價較低,朝廷以比市價高的價格,大量購買糧食存入官庫;災年糧價攀高,國家以低價賣出糧食,以此平抑市場糧價。

常平倉設置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穀賤傷農」、「穀貴傷民」,調控糧食市場,保障普通百姓的基本生活,以維護社稷安定。

時光流轉,到清朝末年,經歷了甲午戰爭等對外戰爭的失敗,國內的有識之士們紛紛向外追尋使中國重回國富民強的辦法,由此掀起的系列西化運動,衝擊著綿延了五千年的政體及各項制度、法規。再到後來共產邪靈入侵,更是中斷了國人對中華傳統文明的傳承。

本杰明格雷厄姆
「現代證券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公有領域)

 

在國人與中華傳統漸行漸遠之際,「現代證券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1894—1976)出版了一本經濟方面的著作——《儲備與穩定:現代常平倉》。書中開篇就談到了源於中國的「常平倉」,當時,建立儲備制度是美國經濟方面的核心議題。作者呼籲國會應儘快通過立法,促成在美國建立「常平倉」似的經濟制度,維護以農為生的百姓的基本權益,同時也可以保障消費者的利益。

抗日戰爭期間,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問中國,他在蘭州剛下飛機,即與國民政府派去的官員大談王安石之法,說他對王安石調節物價的方法非常欽佩。

華萊士之所以提到王安石之法,是因為羅斯福執政時,美國發生了經濟大蕭條,華萊士聽說中國歷史上有一套非常有效的調節物價的方法,當時有人為他介紹,說那是北宋時期王安石頒布的「青苗法」,王安石利用常平倉、廣惠倉為資本,向百姓發放貸款,此法成為當今世界農業貸款的源頭。

國家儲備制及發行商品儲備貨幣

現在經濟界有一套國家儲備制及發行商品儲備貨幣的理論,就是起源於中國。國家儲備及發行商品儲備貨幣的具體實施,是在公元前1123年由周文王所建。

t013da0ab9d9fc04845
清乾隆本《逸周書》(公有領域)

 

《逸周書》的《糴匡解第五》講到,通過增產節約,朝廷參與市場買糧,以此賑濟災荒。而《大匡解第十一》講到,國君敕命大建糧倉儲備穀物,同時以儲備的糧食作為發行貨幣的儲備金,由此就可穩定市場。西周貨幣主要是天然海貝和青銅貝幣。

帝辛三十五年,公元前1123年,周地發生大饑荒,西伯侯姬昌召集百官共商救濟之道。此後,周文王推出了具體的措施,他命各地官員建造糧倉,按規定徵收穀物,鼓勵百姓積存糧食和財物。文王說,儲備的糧食先不要買賣,否則市場就會不均衡。王侯布散的錢幣,要由鄉正作借貸的擔保人,即使豐年也不急於償還,彼此誠信互相扶助,以便協助百姓財源生發。等到百姓財積富足、飲食無憂時,能夠收的再去徵收。當百姓人人都有食物時,才可以徵收賦稅。外地食物不均,就要開關放糧進行救濟。糧少不便轉運,也不能拋棄鰥寡孤獨。

周文王為保商人和百姓利益,發布公告杜絕黑市、囤積居奇的投機行為,以便有效地穩定貨幣和市場。公告中,周文王鼓勵商人外出經商,以保貨物交流暢通。商旅在外,無論乘舟還是旅途住宿,都要為他們提供賓至如歸的待遇。如果錢幣過輕,就作大錢代替小錢流通,確保物流價格公平,使商務活動不斷,以避免停滯。如果有商人囤積貨物而不出售,全部罰沒以保障市場均衡,不能讓百姓貧困,即使取利於百姓也要適當,不得過分。

《逸周書》完好地闡述了三千年前管理者調控經濟的具體措施。在《國准》中講到,周朝帝王治理天下,重要的一項就是教民儲備,以防不時之需。

為何三千年前的君王就能想到如此高明的辦法調控經濟,這辦法甚至在三千年之後還可以幫助統治者解決社會經濟問題?或許是真正地為子民著想、盡職盡責守護萬民順應了天意,從而得到了上天的指引。這其中的智慧,或許也是「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的又一種表現吧!@#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永樂六年(1408年),動用文人儒臣三千餘人,輯古今圖書八千餘種,謂「纂集四庫之書,及購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迄於當世」,即囊括前代關於政治、歷史、倫理、地理等方面所有重要著作的一套叢書問世,明成祖十分滿意,賜名《永樂大典》。
  • 為了使大唐之風廣傳,培養更多的相關人才,日本朝廷亦仿效唐朝,建立了各級學校,廣泛傳授漢學。
  • 漢代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極為深遠的一項成就就是造紙術。直到今天,紙依然是日常使用的書寫材料,是為數不多的使用了近兩千年而沒有被淘汰的偉大發明。
  • 短暫但影響深遠的秦朝在中華歷史大舞台謝幕後,迎來了又一個輝煌的王朝:大漢王朝。「漢朝」的名字源於漢高祖劉邦的「漢王」封號。漢朝初年的惠帝、文帝、景帝十分崇尚黃老之道,以「無為」的方式治理天下,因此政寬人和,天下富足,禮義興盛,百姓安居樂業。景帝駕崩後,武帝即位。其在位共54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統治時間占整個西漢王朝的四分之一。
  • 中國一度盛行一個風俗,就是對寫有文字的紙特別珍惜,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遵循一種規則: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和踐踏,要將它們收集起來,焚燒成灰,稱為「字灰」。每隔一段時間,人們就要開壇祭祀造字的倉頡,然後將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那個時候,中國各地都建有專門焚燒字紙的「惜字塔」。惜字塔又名惜字樓、字紙樓、字型檔塔、聖跡亭、敬字亭等等,用於焚燒收集的廢紙殘書。敬惜字紙的習俗曾經給中國帶來醇厚的文明與道德風尚。
  • 漢武帝。(柚子/大紀元)
    在軍事上反擊匈奴的同時,漢武帝也在政治制度上推行變革,為大一統進行著準備。唐代著名大臣虞世南曾評價道:「漢武承六世之業,海內殷富,又有高人之資,故能總攬英雄,駕御豪傑,內興禮樂,外開邊境,制度憲章,煥然可述。」究竟是怎樣的「制度憲章,煥然可述」?
  • 如果說一部法典可以推動一國之興,您是否認為這是天方夜譚?莫斯科,現今的這個國際大都市,當初只是個只有森林和田野的小鎮,推動莫斯科及羅斯文化興起的重要支撐,今日看來,頗為耐人尋味。
  •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留下的豐功偉績足以令後世讚歎。漢武帝的武功與文治盛極一時。
  • 穿著漢服、聽著絲竹管弦之樂的國君和一群臣子,正寄情在羽觴隨流波的恬然之中,古韻悠然的畫面裡,他們正在談論的話題卻是貨幣和金融。原來如此具現代感的議題,兩千多年前就在中華大地上出現了。
  • 走訪香港新界鄉村,仍能找到不少昔日私塾(又稱「卜卜齋」)的遺跡,是早期為孩童提供基礎教育的場所,有許多私塾都是由族人的祠堂借用空間以教學。在英國接管新界的1898年前,有近500所「卜卜齋」,可見私塾教育的盛行。位於香港沙頭角上禾坑村鏡蓉書屋,是少數專為教學用途而建的書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