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經歷了五千年的風風雨雨,依然散發著迷人的風采。對我們今人來說,那傳承千年的神傳文化,如同智慧的源泉,只要我們有心去接近、去了解,就能從中得到很多的啟悟。
中共竊國破壞傳統文化之前,雖經歷數不清的天災人禍、朝代更迭,還有長達數百年的外族入主中原,但中華文明卻得以完好地保留,傳承數千年。人們常常會好奇是什麼因由使得中華文明如此長盛不衰。站在整體的角度看,筆者認為,是因為上天屬意神州,長久地眷顧護佑著這片土地。上天給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無限的智慧,人們運用神賦予的才智,建立了許多卓越的管理制度,使得中原大地能有持續長久的社會穩定時期,盛世疊出。
此篇想同讀者一起探究一下中國古代的儲備制。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中原土地上的歷朝歷代,多以農業為本,因此我們主要說說糧食儲備。
西周時,周文王就曾教導西岐的百姓應有儲備意識。也是從西周的時候開始,就有了糧食儲備的制度。糧食儲備有三個主要作用,一是穩定糧價;二是防備災年歉收;三是保障國家建設。
戰國時李悝在魏國推行平糴法,即豐年的時候,政府出面購買糧食儲存,以免穀賤傷農;荒年莊稼歉收的時候,再賣出之前的儲備糧以穩定市場糧價。到漢宣帝時,這種糧食儲備模式發展成為常平倉。常平倉,就是朝廷在各地設立官屬糧倉,豐收之年糧價較低,朝廷以比市價高的價格,大量購買糧食存入官庫;災年糧價攀高,國家以低價賣出糧食,以此平抑市場糧價。
常平倉設置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穀賤傷農」、「穀貴傷民」,調控糧食市場,保障普通百姓的基本生活,以維護社稷安定。
時光流轉,到清朝末年,經歷了甲午戰爭等對外戰爭的失敗,國內的有識之士們紛紛向外追尋使中國重回國富民強的辦法,由此掀起的系列西化運動,衝擊著綿延了五千年的政體及各項制度、法規。再到後來共產邪靈入侵,更是中斷了國人對中華傳統文明的傳承。
在國人與中華傳統漸行漸遠之際,「現代證券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1894—1976)出版了一本經濟方面的著作——《儲備與穩定:現代常平倉》。書中開篇就談到了源於中國的「常平倉」,當時,建立儲備制度是美國經濟方面的核心議題。作者呼籲國會應儘快通過立法,促成在美國建立「常平倉」似的經濟制度,維護以農為生的百姓的基本權益,同時也可以保障消費者的利益。
抗日戰爭期間,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問中國,他在蘭州剛下飛機,即與國民政府派去的官員大談王安石之法,說他對王安石調節物價的方法非常欽佩。
華萊士之所以提到王安石之法,是因為羅斯福執政時,美國發生了經濟大蕭條,華萊士聽說中國歷史上有一套非常有效的調節物價的方法,當時有人為他介紹,說那是北宋時期王安石頒布的「青苗法」,王安石利用常平倉、廣惠倉為資本,向百姓發放貸款,此法成為當今世界農業貸款的源頭。
國家儲備制及發行商品儲備貨幣
現在經濟界有一套國家儲備制及發行商品儲備貨幣的理論,就是起源於中國。國家儲備及發行商品儲備貨幣的具體實施,是在公元前1123年由周文王所建。
《逸周書》的《糴匡解第五》講到,通過增產節約,朝廷參與市場買糧,以此賑濟災荒。而《大匡解第十一》講到,國君敕命大建糧倉儲備穀物,同時以儲備的糧食作為發行貨幣的儲備金,由此就可穩定市場。西周貨幣主要是天然海貝和青銅貝幣。
帝辛三十五年,公元前1123年,周地發生大饑荒,西伯侯姬昌召集百官共商救濟之道。此後,周文王推出了具體的措施,他命各地官員建造糧倉,按規定徵收穀物,鼓勵百姓積存糧食和財物。文王說,儲備的糧食先不要買賣,否則市場就會不均衡。王侯布散的錢幣,要由鄉正作借貸的擔保人,即使豐年也不急於償還,彼此誠信互相扶助,以便協助百姓財源生發。等到百姓財積富足、飲食無憂時,能夠收的再去徵收。當百姓人人都有食物時,才可以徵收賦稅。外地食物不均,就要開關放糧進行救濟。糧少不便轉運,也不能拋棄鰥寡孤獨。
周文王為保商人和百姓利益,發布公告杜絕黑市、囤積居奇的投機行為,以便有效地穩定貨幣和市場。公告中,周文王鼓勵商人外出經商,以保貨物交流暢通。商旅在外,無論乘舟還是旅途住宿,都要為他們提供賓至如歸的待遇。如果錢幣過輕,就作大錢代替小錢流通,確保物流價格公平,使商務活動不斷,以避免停滯。如果有商人囤積貨物而不出售,全部罰沒以保障市場均衡,不能讓百姓貧困,即使取利於百姓也要適當,不得過分。
《逸周書》完好地闡述了三千年前管理者調控經濟的具體措施。在《國准》中講到,周朝帝王治理天下,重要的一項就是教民儲備,以防不時之需。
為何三千年前的君王就能想到如此高明的辦法調控經濟,這辦法甚至在三千年之後還可以幫助統治者解決社會經濟問題?或許是真正地為子民著想、盡職盡責守護萬民順應了天意,從而得到了上天的指引。這其中的智慧,或許也是「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的又一種表現吧!@#
責任編輯:李婧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