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歷史故事

酌古鑒今:仁義與百姓利益的一致性

酌古鑒今。(小玉/大紀元)

鄒人孟子去見魏國的國王,魏惠王見面就問:「老先生不遠千里而來,想必是對我國有什麼利益吧?」

孟子回答說:「國君何必把利益掛在嘴上?應該以仁義為重。如果君王說怎樣才能有利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才能有利我的家族,下官與百姓說怎樣才能有利我自身,上下互相為了謀求利益而鬥,國家就危難了。這樣也就沒有仁德流播給親朋的了,也就沒有忠義去追隨國君了,」

魏惠王聽後,稱讚說:「說得好!」

當初,孟子曾問他的老師子思說;「治理百姓的辦法,哪一種應放在前邊?」

子思說:「先給百姓以利益。」

孟子又問道:「君子教育百姓只講仁義二字,又何必再講利益呢?」

子思講道:「仁義本來也是為了百姓的利益。因為上邊不仁,下邊就會不得其所;上邊不義,下邊就會熱衷於欺詐。這樣才是大不利的呀!因此《周易》上說:利是義的總和。《周易》還說:『利可用來安定民心,而後才能使人崇尚道德。』這都是在講:百姓的利益是個大前提。」(原文是:「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司馬光對以上兩段對話評論說:子思和孟子的話,是一致的。只有仁義的人(上位者),才知道仁義是如何成為人民的利益的。不仁義的人是不懂得的。所以,孟子對魏惠王只講仁義,而不涉及利益的原因,是所講的對象不同的緣故。

(據《資治通鑑‧周紀二顯王三十三年》)@

責任編輯:王愉悅